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照着做】给大脑开份营养清单

8月8日

  大脑只占体重的2%~3%,却消耗着人体摄入能量的20%。它既能维持呼吸、心跳等生理功能,又能形成情绪、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时,大脑也有自己的喜好,尤其在饮食上。英国《每日邮报》从5方面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生命时报》记者特邀天津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付金如、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健文,从饮食和心理的角度,为大家列出一份大脑最需要的“营养清单”。

  更专注:多吃鱼,练倒数

  人的注意力与信息传递是否通畅有关。连接大脑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有一层髓鞘,正是它“掌管”着信息的传递。髓鞘非常喜欢欧米伽3脂肪酸,因此,多吃深海鱼肉、鱼油、核桃、南瓜籽等食物,能让注意力更集中。

  付金如提醒,沙丁鱼、三文鱼等深海鱼最好清蒸,烹饪时要做到少油少盐,一周应吃2~3次鱼,每次2~3两,用来代替红肉。常吃核桃等坚果确实有健脑效果,但它们含油量较高,每次最好只吃一小把。由于核桃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油脂,能润肠通便,所以有腹泻和消化道感染症状的人应少吃。

  心理菜单:“许多心理因素也会影响注意力,”马健文告诉记者,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一些刺激性事件分散,如家人生病、与伴侣吵架等。此时要及时调整心态,积极解决问题,告诉自己只要有信心,没有什么难题解决不了。而告别“夜猫子”,学“百灵鸟”早睡早起,养足精神也很关键。此外,“计数训练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注意力,如睡前可以从100依次数到1,若能反复练习, 注意力也能提高。

  好心情:多吃蛋肉,心怀感恩

  大脑中的“快乐激素”多巴胺、神经递质5-羟色胺,都能让人愉悦。高油高脂饮食会导致多巴胺水平波动,不利于情绪稳定。巧克力、黄豆、杏仁、鸡蛋等富含苯丙氨酸的食物,能促进多巴胺的形成;蛋类、肉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富含色氨酸,有助于5-羟色胺的合成,它们都能让心情变好。

  “巧克力的糖分、饱和脂肪含量较高,应尽量选择可可粉含量高的黑巧克力,”付金如提醒,每天最好只吃一小块巧克力。而被大家忽视的杂粮、薯类和杂豆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能改善抑郁情绪,最好占主食的1/3。

  心理菜单:我们越是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越容易失望和不满。马健文建议:1.专注于当下,全身心感知此时此刻;2.摆脱完美主义,学会接受不完美甚至失败;3.保持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这能大大改善身心健康;4.始终心怀感恩,不妨将别人给你带来的点滴恩惠记录下来。

  精神足:喝杯绿茶,读读诗歌

  咖啡含有咖啡因,是不少人防瞌睡的“灵丹妙药”,但摄入过量,大脑垂体会兴奋过度,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心慌、胸闷。因此,建议一次只喝一杯咖啡,一天别超过4杯。

  付金如告诉记者,提神醒脑还可以喝花茶或绿茶。上班前泡杯茶喝,对一天精神都有提升作用。中午喝一杯绿茶能提高大脑敏捷度,保持头脑清醒,增强判断力。但要注意,失眠人群不适合饮用花茶或绿茶。此外,高脂食物容易让人昏昏欲睡,最好少吃热量过高的油炸食品和肥肉。

  心理菜单:想要一整天保持足够的精神头,不妨试试马健文给出的小窍门:1.做工间操,运动下僵硬的颈脖、四肢;2.笑最能放松身心,处理完棘手工作后,不妨和同事开开玩笑,或看个笑话、搞笑视频,给紧绷的神经松绑;3.冷水洗脸能快速提神醒脑;4.每天至少快走半小时,帮助恢复大脑活力;5.每天花10分钟朗诵诗歌。

  记忆强:吃个蛋黄,晒晒太阳

  记忆力的好坏与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有关,而乙酰胆碱能促进神经元兴奋。在临床上,具有乙酰胆碱样作用的药物已用于治疗认知障碍。鸡蛋、动物肝脏和豆类等富含胆碱类物质的食物,能促进乙酰胆碱的合成,从而帮助你提高记忆力。

  付金如提醒道,这些食物虽好,但不宜多吃。鸡蛋中的胆碱主要集中在蛋黄,但40岁以上的人每天最好只吃1个鸡蛋,40岁以下的健康人每天可吃1~2个鸡蛋,高血脂患者则应隔天吃一个。由于动物肝脏胆固醇含量较高,健康人每周应最多吃2次,每次别超过1两,高血脂患者最好别吃。值得一提的是,蓝莓、草莓、西兰花、胡萝卜、大蒜、葡萄、菠菜、番茄等果蔬中富含抗氧化剂,能对抗自由基对大脑的损害,也能起到保护记忆力的作用。每天最好能吃6两至1斤蔬菜,4~6两水果,蔬果种类越丰富越好。

  心理菜单:马健文总结国外多项研究,对提高记忆力给出如下建议:1.多晒太阳。晒太阳能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生成,提升记忆。2.每天冥想10分钟。具体做法是:在安静的房间里,坐在或躺在地板上,闭上眼睛,大拇指按小拇指,想象运动后美好的感觉,深呼吸30秒。然后大拇指按无名指,想象任何喜欢的事物30秒,再按中指回想一个受关爱的时刻30秒,最后用大拇指按食指,回想一个美丽的地方30秒。3.改变旧习惯,换只手拿勺、刷牙、握鼠标等。4.锻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显示,锻炼可增进大脑海马神经元生长,这一脑区与记忆密切相关。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