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免疫Yes,强化免疫No
10月10日
现代医学的“免疫”一词,有丰富的内涵,但其原意可以顾名思义,即免除疫病(一般特指传染病)的意思。“预防接种”就是一种人工控制的“免疫”,即利用疫苗让人体产生针对疾病的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预防接种的“免疫”概念里,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名词——【加强免疫】和【强化免疫】。两者文字里都有一个“强”字,但却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可以对加强免疫说Yes,但应该对强化免疫说No。
每一种疫苗必须按“接种程序”进行免疫,才能取得最理想的疾病预防效果。这种按接种程序进行的免疫,通常又被称为“常规免疫”,在英文里就是“Routine Immunization”。接种程序包括:共需接种几剂;第1剂何时接种;后续剂次之间的间隔是多久。绝大多数疫苗的接种程序都安排接种多剂,以预防小儿麻痹症的脊灰疫苗和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为例,见下表:
脊灰疫苗的前3剂在6月龄内完成且互相间隔只有1个月,第4剂则安排在4岁。这种安排在时间节奏上会让人觉得:脊灰疫苗前3剂是一个系列,第4剂是在前3剂基础上加了1次,以强化其效果。于是,预防接种研究人员在“数字序号剂次”以外按“免疫类型“对接种程序进行分类:前3剂称为基础免疫,第4剂称为加强免疫。
乙肝疫苗只接种3剂,不超过6月龄就能接种完,第2/3剂之间的间隔也不像脊灰疫苗第3/4剂之间那么久。这种情况使预防接种研究人员无法以免疫类型对乙肝疫苗进行分类。
目前常规接种的10多种疫苗与乙肝疫苗类似,它们的接种程序均直接以数字序号剂次表示;只有脊灰疫苗与白百破疫苗在概念上还可以使用“基础免疫/加强免疫”的说法,其加强免疫是指第4剂。由于大部分疫苗的接种程序都直接用数字序号剂次表示,免疫类型分类法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说加强免疫是Yes,只是“可以”的意思,表示这个说法“确实有”但“已淘汰”。不过,为了区别于不按接种程序实施的接种,比如强化免疫和应急免疫,业内还保留了“常规免疫”这个说法。
加强免疫是疫苗正常接种程序中特定剂次的一种别称,但强化免疫不是。强化免疫的概念非常奇特,如果把给孩子们打预防针比作喂孩子们吃饭的话,那么强化免疫就是:饱孩子再吃一餐,饥孩子继续饿肚。
为什么说是“饱孩子再吃一餐”?强化免疫的具体做法是:不管孩子是否正在按接种程序接种,或是已经完成了接种程序的全部剂次,都要再接种1剂。这1剂与正常的接种程序完全没有关系,是硬生生地插进来,无论从科学上还是常理上都是难以解释的。仍以脊灰疫苗为例:6月龄的孩子已经接种了3剂,遇到强化免疫,要再接种1剂,原计划4岁的那1剂还要照常接种;再如4岁孩子已经完成了全部4剂疫苗,遇到强化免疫,还是要再接种1剂。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年年进行,每次2轮间隔1个月各接种1剂,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按正常接种程序接种了4剂,还要接受强化免疫的8剂,总数加起来是12剂。这些孩子就是“饱孩子”,他们其实是多吃了不只一餐。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一个学龄前儿童掏出一本脊灰疫苗接种记录超过10次的接种证,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我曾经写过一篇《雷人的接种证》,接种证的小主人接种了11次脊灰疫苗,第1次是刚满1月龄时的强化免疫,比正常接种程序提前了1个月。在正常预防接种工作中,提前接种或重复接种都算接种差错,但只要冠以强化免疫的名义,这些都不是问题。
“饥孩子继续饿肚”是什么意思?喂饭活动(强化免疫)发起者并非不知道“饱孩子再吃一餐”的事实,但有一个逻辑支撑他们:饥孩子(漏种疫苗的孩子)和饱孩子混在一起不好辨认,只要号召所有的孩子都来吃饭,那么饥孩子就可以不饿肚子,至于那些饱孩子嘛,多吃一顿也没关系。这个逻辑看上去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不过他们也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下事实:
一、 每个孩子都有一张饭卡(接种证),吃过几次饭(接种过几剂),都要在饭卡上打卡(接种记录)。只要喂饭者(接种人员)在喂饭前看看饭卡,就可以分清饱孩子或饥孩子,并避免给饱孩子继续喂饭。
二、 饭一直是免费供应的,但饥孩子却总是饿着肚子,这里面肯定有原因。如果不研究这些原因,只是拿个大喇叭到处喊“免费吃饭啦”,饥孩子就能来吃饭么?
三、 孩子太多了,喂饭者总是人手不够。喂饭者本来应该去集中精力去找饥孩子,但大量饱孩子都还要再吃一餐,他们只能先把饱孩子喂上。还好,喂饭活动发起者只关心喂了多少孩子,这个数字越多越能证明他们的喂饭活动“高端大气上档次”。至于到底有几个饥孩子,其中又有几个吃上了饭,这些数字却不知为何没人收集。
总结:【加强免疫】是疫苗正常接种程序(或者“常规免疫”)中特定剂次的一种别称,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淘汰,但勉强还能用。【强化免疫】是“饱孩子再吃一餐,饥孩子继续饿肚”,饱孩子应该坚决对其说No。强化免疫在我国已经执行了20多年,目前还没有停止执行的迹象,但由于名声不太好,现已改用【补充免疫】这个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