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健康谣言大起底08期

11月1日

女性穿高跟鞋时足部受到挤压,导致整个足部和腿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并由此导致摄食中枢供血不足,引起肠胃失调乃至厌食。如果本身就有胃痛、爱闹肚子之类的小毛病,一定不能长时间穿高跟鞋。

流言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在没有明确实验支持的情况下,“推测”高跟鞋可能对食欲的作用,并“夸大”了其影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与其过分在意一些并没有被证明的细枝末节,倒不如平时多运动锻炼以及保持健康心态。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保证良好食欲有着更为确凿的效果。

  高跟鞋不一定会让下肢血液循环不畅

  高跟鞋让下肢血液循环不良似乎已经是个常识了,但这个“常识”却被研究证明并不是那么靠谱。2006年,巴西科学家们把一些抱怨腿肿或是腿使不上劲儿的女性找来做实验,测量她们穿着高跟鞋(跟高7厘米)走路和走完停下来时下肢静脉的压力。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发现当女性穿上高跟鞋走路时,腿部肌肉的负荷更大,小腿肌肉在收缩舒张过程中的压力变化要比赤脚走路更大;不仅如此,当走完一定距离后停下来后,穿着高跟鞋时被试者的小腿静脉压力更低,而这些对于静脉血液回流而言都是有利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在同样来自巴西的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比较了赤脚、高3.5厘米的高跟、坡跟鞋以及高7厘米的高跟鞋几种不同情况下,小腿肌肉收缩时静脉回流的情况。但科学家们这次却从一些反应静脉功能的指标发现,与赤脚相比,鞋跟越高静脉回流就越不好,而且即便只是穿上3.5厘米跟高的鞋,这样的影响就已经存在了。

  如果细分析这两项研究,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穿高跟鞋走路和短时间静止这些情况下开展的。实际上,下肢长时间静止(久坐、久站)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更大,这类情况下穿高跟鞋到底对静脉回流有何作用,暂时还没有相关研究可以考证。

  在有关高跟鞋对下肢肌肉运动、静脉功能影响的研究里,并不能找到趋于一致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以“常识”推测的结果与科学研究实际观察到的结果并不一致。高跟鞋对下肢血液循环的影响,保守地说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与高跟鞋相比,长时间站立、糖尿病、超重等因素与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的联系则明确得多,并有大量研究结果支持。

  血液循环与食欲

  食欲受到了太多因素的影响,它一方面听令于大脑中枢(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但同时也受到神经、激素(例如胃饥饿素)、精神和其他疾病的影响。但四肢血液循环障碍对食欲的作用却尚无直接证明。

  一项来自泰国的小样本人群研究发现,足部按摩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它还能够减缓心跳和呼吸频率。研究人员推测足部血液循环可能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例如迷走神经反射)来影响胃肠道蠕动和食欲。不过这只是理论假说,而非实证,更不能因此推出“下肢血液循环不畅会使得摄食中枢供血不足”这样机制性的解释。

  摄食中枢位于大脑下丘脑外侧区,与足部相距甚远,两者只能通过神经、激素或其他间接机制来建立联系。如果下肢血液循环真的能够对摄食中枢产生影响,那其究竟是导致摄食中枢缺血还是影响中枢相关激素分泌或是有其他作用,都是需要实验数据来证明的,毫无依据地选择相信某一种假说是不科学的。

韭菜能壮阳。

韭菜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分,“壮阳”的说法无从谈起。

  韭菜的真本事

  韭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蔬菜,在诗经中就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诗句,当时的古人就已经用韭菜当做祭司用的极品了。到汉代时,官府已经开始利用暖房在冬季生产韭菜。这种带有特殊辛辣滋味的百合科植物之所以受人推崇,一来是种植容易,靠着宿根对叶片发育的支撑,越割越多,甚至得了个懒人菜的诨号;二是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男性雄风,甚至被冠以“壮阳草”的名号。韭菜究竟有没有这样神奇的功效呢?

  要当神药,总有点独家的成分吧。对于韭菜来说,最特别的自然是其中的含硫化合物(如二甲基二硫醚,丙烯基二硫醚等)。韭菜那种特殊的辛辣香味就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虽然,韭菜中的这类物质多达20多种,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种能作用于我们的生殖系统。倒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被人类放大了,这些有辛辣味的东西很有希望成为新的生物农药,一方面抑制真菌,一方面还能驱赶啃食蔬果的害虫。

  那我们再看另一种“神奇”的物质——锌。这也是目前“韭菜壮阳论者”所大力宣传的科学基础。很不巧,韭菜的锌含量相当低,每100克韭菜含锌量只有0.43毫克左右。且不说同等重量生蚝的71毫克含锌量,就连香菇的8.6毫克也比不上。如果真的是用锌来支配雄性功能,还我们不如吃两朵香菇来得直接,省得去吞大盘大盘的烤韭菜了。至少从目前的实验报道来看,锌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促进雄性器官的正常发育,并维持精子的活性。至于男士想借助它们提升男性雄风,恐怕是有些勉强。

  好了,除了这些特别的东西。壮阳传说还强调韭菜中还有丰富的营养——维生素C,多糖物质,甚至连纤维素也被拉来客串“助性”元素。没错,这些物质都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不过,这些物质实在跟男性功能没有直接的联系。况且,提供这些营养素就更不是韭菜的专长了。大白菜的维生素C含量(47毫克/100克)都要比韭菜(24毫克/100克)的高。

  壮阳一说从何来

  好吧,那么惟一可以支撑壮阳传说的“证据”就是古老医典的记载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典籍是怎么记载的韭菜的功效的。在《本草纲目》中,韭菜的功效是:“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能止消咳盗汗。韭籽补肝及命门,治小便频数,遗尿。”虽然提及泌尿系统这个生殖系统的邻居,却完全没有跟男性功能相干的内容。

  如果非要寻找与韭菜壮阳相关的词语,《本草拾遗》中有“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臼脓、腹冷痛,并煮食之 ”的记载,其中“益阳”一词被当做韭菜壮阳的重要依据,不过,把这个“阳”解释成男性功能未免有些牵强。这样看来,韭菜壮阳更像是个现代版本的养生传说。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个说法不仅仅在酒类营销中经常强调,许多医学、营养和科普界人士也经常提到——而且,他们还真能摆出许多科学研究文献来支持这种说法。

饮酒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仅仅考虑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疾病的有益影响。另外只要饮酒就会增加患癌症得风险。

  适量饮酒的确对心血管有益

  这个说法大致起源于1991年。在美国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有人提出了一个“法国悖论”——法国人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并没有多健康,他们的心血管发病率却不高。节目中给了一个解释:法国人喝葡萄酒多,葡萄酒可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为了解释“法国悖论”,各国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总共调查过的人数加起来超过百万,时间长的可达一二十年。在流行病学调查领域,这可以算得上数据最丰富的研究之一。

  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以及它导致的死亡率与喝酒的量对比,发现“适量饮酒”的人群中二者都比完全不喝酒的人群要低。当然,喝酒比较多的人群中,这二者又升高了。而且,不仅仅是葡萄酒,啤酒和白酒也有类似的结果。

  当然,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往往会受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经常喝葡萄酒的人,收入往往比较高,因而医疗条件等也要好一些。而是否喝酒可能还伴随着其他的生活方式,比如蔬菜、水果、锻炼身体等等。在大型调查中,可以用统计工具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尽可能得到“适量饮酒”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一般的结论是,在剔除了科学家们能够想到的混杂因素之后,“适量饮酒”对心血管健康的积极作用减小了,但并没有完全消失。也就是说,比起不喝酒的人,每天喝一点酒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它导致的死亡率依然要低一些。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假说。比较有名的一个是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剂比如白藜芦醇。不过,动物试验又发现,要通过喝葡萄酒来达到白藜芦醇起作用的剂量,人会先被撑死。另一种著名的假说是酒精有助于增加血液中的“好胆固醇”,而好胆固醇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一些试验证据似乎支持这种假说,“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健康”也就得到了比较多的认同。

  饮酒无论多少,都有致癌风险

  但是,心血管疾病并非危害健康的唯一因素,“适量饮酒”会不会对于其他的健康因素也有影响呢?

  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有过许多研究。虽然不象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那么深入,但汇总起来也不少。2004年,意大利学者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汇总了过去三十多年中发表的喝酒与肿瘤等14种疾病以及受伤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这项荟萃分析在科学文献数据中找到了几百项研究,其中有156项质量较高,被汇总起来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的总人数超过了11.6万人。

  在这些研究中,饮酒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与通常的结果很一致:与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喝20克酒精的人冠心病的发生率低大约20%。

  但这是“适当饮酒”唯一降低的疾病发生率。在其他疾病中,即使是每天喝25克酒精这个“适量”,也会导致多种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比如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增加82%,食道癌增加39%,喉癌增加43%,乳腺癌增加25%,原发性高血压增加43%,肝硬化增加1.9倍,慢性胰腺炎增加34%。其他的结肠癌、直肠癌、肝癌也有小幅增加。

  如果饮酒更多的话,那么这些疾病的风险就大大增加。比如,如果每天喝50克酒精(大致相当于2两50度的白酒),那么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将增加2.1倍,食道癌、喉癌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都会增加一倍左右,乳腺癌增加55%,肝硬化增加6.1倍,慢性胰腺炎增加78%,出血性中风增加82%,而肝癌的增加也有40%。

  与饮酒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相比,饮酒与其他疾病风险的研究还比较有限。虽然这项荟萃分析中涉及到的人数超过了11万,但具体到许多疾病上,研究数与涉及的人数也都不算多。这就使得结论的代表性比较有限,有很多调查甚至可能只对具体的地区与人群有效。

  结论

  由此可见,第一,饮酒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仅仅考虑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虽然酒类营销很喜欢这样宣传;第二,饮酒对癌症风险的影响,是只要喝了,就会增加风险。

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奶粉伴侣”,宣称“不是奶粉,而是针对宝宝喝奶粉容易上火、消化不良现象,科学搭配消食植物精华和高效益生元,并添加DHA、牛磺酸等聪明营养成分精研制出全新一代健康好伴侣——奶粉伴侣”。尤其是其中主要成分的说明“减轻宝宝火气”、“ 帮助改善肠道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促进大脑和视力的发育,宝宝聪明,眼睛亮”。

母乳是孩子婴儿最好的食物。在不能母乳喂养的情况下,配方奶粉可以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各种针对配方奶粉的奶粉伴侣,其成分针对婴儿并无需要,反倒是带来的问题可能不小。

  奶粉伴侣中有哪些成分?

  然而,这类产品,实在是很坑爹。这类产品的成分的确都是“营养成分”,对于成人来说“即使无用,至少无害”。不过这些东西是针对婴幼儿的,而衡量一种成分是否适合婴儿的标准跟成人不同:只有必要的才是合适的,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有必要”,那么就不应该给——即使是母乳中有的成分,也需要进行量的限制。

  基于这样的思路,经过人类漫长演化、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母乳是婴儿食品的“黄金标准”。在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下,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缺乏维生素D和铁。除此之外,母乳不缺乏任何其他的营养成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六个月之内纯母乳喂养,连水都不应该喂。

  婴儿配方奶粉是对母乳的模拟。到目前,人类对母乳成分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母乳中对婴儿生长发育相关的基本成分已经比较明确。基于这种认识设计的婴儿配方奶粉已经“足够好”。对于满足婴儿的生长发育需求,与母乳的差别已经很小。配方奶喂养的婴儿,连维生素D和铁都不用另外补充。

  配方奶粉的设计目标是“满足婴儿所有的营养需求”。它的每一种成分,都有比较严格的范围——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而这种“奶粉伴侣”的引入,就使得奶粉不再是婴儿唯一的营养来源。它的加入,就破坏了配方中对于“含量”的控制,从而加大了配方奶粉与母乳的差别。

  以下是奶粉伴侣中的主要成分:

  1.葡萄糖 葡萄糖是一种简单的糖,的确容易消化吸收。因为它只提供热量而不提供其他营养成分,所以婴儿吃了它之后,相当于在不增加其他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增加了热量摄入。这样,婴儿在不需要吃那么多奶粉的情况下就“吃饱”了。热量够了,其他的营养成分却还不够。

  2.“植物精华” 植物提取物是成分极为复杂的成分,人们并不完全清楚其中的成分。对于大人,即使其中有一些有害物质,人体的肝脏肾脏也能处理掉。但是婴儿的这些系统都还没有发育完善。任何“不明物质”都会增加身体的负担,从而为婴儿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3.益生元 益生元实际上是一些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它到了大肠之后,被那里的细菌发酵产生一些小分子物质。益生元是有利于“好细菌”生长,不利于“坏细菌”生长的成分。同样,对于成人,益生元的好处大过风险。而对婴儿,“好处”与“风险”的权衡就比较敏感,通常应该更倾向于强调“回避风险”。虽然现在有一些科学研究显示益生元的加入对于婴儿的健康“可能有好处”,但是科学界以及权威部门认为目前的科学证据还不足以支持把它作为婴儿奶粉的必须成分。换句话说,让婴儿服用益生元,并没有科学证据来做担保。

  4.DHA和牛磺酸 DHA和牛磺酸是人体需要的成分,在母乳中也能找到它们的存在。不过它们的含量跟母亲的饮食关系比较大,不同人的母乳中含量差别也比较大。补充它们对于健康的作用,试验与流行病学调查都是针对成人的。宣传中的所谓“益智成分”只是商业营销用语,而“促进大脑和视力的发育,宝宝聪明,眼睛亮”只是“理论推测”和“良好愿望”,并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因为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目前的婴儿奶粉标准中并没有规定必须添加它们。但是它们在母乳中天然存在,从“模拟母乳”的角度说似乎又应该添加。所以,在目前的配方奶粉标准中,它们是“可选项”——不要求,但是可以加。不过,对于添加量有限制,并不是越多越好(所以所谓的“双倍添加DHA”只是一种广告噱头)。如果婴儿奶粉中已经添加了它们,再通过奶粉伴侣来添加,结果没准就“过量”了。

  需要奶粉伴侣来解决配方奶粉“上火,不易消化”的现象吗?

  很多家长给孩子“奶粉伴侣”的原因是“针对婴儿奶粉容易上火、不易消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完全是为了推销产品“制造出来的问题”。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根本用不着什么“伴侣”来解决这些想象出来的问题。

  首先说“上火”。现代医学中没有这个概念,据中医专业人士说中医典籍中也没有这个用语。它基本上是一个“民间概念”——不同的人所描述的“上火”症状也各不相同。可以说,它是各种各样不适症状的集合。有人分析过那些“上火症状”,发现产生原因相差迥异,比如有的是食物过敏,有的是维生素缺乏等等。吃配方奶粉的婴儿不会缺乏任何一种营养成分,自然也不缺乏维生素。反倒是补充了其他“营养品”之后,因为相应配方奶的食用量降低(婴儿能够吃的食物总量是有限的),倒是有可能出现某些营养成分缺乏的可能。而食物过敏则有一定的比例的婴儿出现,比如有一部分人对牛奶蛋白过敏,所以基于牛奶的配方奶粉就可能让这些婴儿出现比较严重的症状。这种过敏不是传说中的那些“清热下火”的植物能够解决的,通常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使用深度水解的配方奶,其中的牛奶蛋白被深度水解,过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二是使用基于大豆蛋白的配方奶,避免牛奶蛋白的摄入。

  再说“不易消化”。这是一个强加给婴儿奶粉的“缺陷”。婴儿奶粉的任何一种成分,都不存在不易消化的问题。酪蛋白不如乳清蛋白容易消化,只是消化速度慢的问题,而不是它的吸收。中国的婴儿奶粉,对于乳清蛋白的比例要求甚至比国外更高。实际上,目前做过的配方奶粉喂养和母乳喂养的对比研究,比较明确的一个差别是: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体重增加更快。通常认为,这是因为婴儿吸食奶瓶比母亲的乳头要更轻松,所以更容易吃多。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不是如此,这至少说明,吃奶粉的婴儿,并不容易出现消化问题。

  婴儿在生长发育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很多人总是倾向与归结于“吃了什么”或者“没吃什么”。中国的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各种各样“婴儿营养品”的轰炸。许多父母即便将信将疑,也因为担心“输在起跑线上”而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给孩子吃。殊不知,这些东西有用的可能性不大,带来问题的可能性倒小。

  结论

  母乳是孩子婴儿最好的食物。在不能母乳喂养的情况下,配方奶粉可以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各种针对配方奶粉的奶粉伴侣,其成分针对婴儿并无需要,反倒是带来的问题可能不小。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微博,可是长时间发微薄会导致散光影响视力。看到何炅的微博,他的朋友因长时间在晚上躺着刷微博,导致眼睛散光,视力下降。 

刷微博并不会直接导致散光和视力下降,但是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方式——晚上躺着 来刷微博就容易引起各种视疲劳的问题,要注意平时的眼部保健,杜绝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晚上躺着刷微博,导致眼睛散光,视力下降”,——这里实际上涉及了几个用眼卫生和眼科常识的问题:

  第一,“躺着刷微博”,多半是用的手机。手机的屏幕小,字体小,要想把内容看清楚,我们的眼睛需要持续的进行调节。在这个调节的动作中,眼睛里面一种叫做睫状肌的肌肉一直处于收缩的状态。弓箭,绷得太紧是会断的;肌肉,一直收缩势必疲劳。这时候你可能发现自己眉头皱起来了,眼睛也眯缝上了——干嘛呢?睫状肌已经没劲儿了,拉不动了,你不得不动用眼睛周围甚至面部的肌肉来帮忙。恭喜你,这时候你已经进入了视疲劳的状态,如果不及时让眼睛休息,你离假性近视已经不远了。

  第二,“躺着”:正确的阅读姿势,包括了对阅读内容与眼睛的距离和角度的要求。这个角度,通常要求阅读物位于水平注视线向下15-20°角。在近距离阅读的时候,我们的两只眼睛不仅要调节,还会在眼球外部几条肌肉的作用下向中间靠拢。只有当距离和角度合适的情况下,这些肌肉的作用才是平衡的状态。而躺着阅读,难以保证阅读距离和角度的正确,因此眼球内部和周围的肌肉都不得不努力工作,并且有的用劲多一点,有的少一点,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视疲劳因此产生,甚至可能造成斜视。

  第三,“晚上”:躺在床上了,灯都关了,睡前再刷一会儿屏,万一有谁又@ 我了呢?周围一片黑暗,你眼前的手机屏幕成为唯一闪烁的亮点,快速的画面变化,要求眼睛快速聚焦,更加重睫状肌收缩的负担。正确的、舒适的阅读光线,是指环境光线的充足,而不是屏幕本身的亮度。因此,电子阅读设备都尽量减少屏幕背光,或者随环境亮度调整屏幕背光,以减少高亮度屏幕对眼睛的刺激。

  第四,“导致眼睛散光”:散光基本上是天生的。何炅的朋友可能原本就有一定度数的散光,但是可以通过眼睛的调节作用起到一定的补偿,平常不需要戴眼镜矫正。而长期躺着刷微博,造成严重的视疲劳,眼睛的调节能力下降,无法补偿原有的散光状态,所以就表现出来了。另外,视疲劳时眼睛周围甚至面部的肌肉都参与聚焦动作,眼睑可以对角膜产生一定程度的压迫,造成散光度数增加,这是有可能的。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