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谣言大起底13期
12月6日
在电脑旁摆一盆仙人掌,可以吸收辐射。
在沙漠中傲然生长的仙人掌,人们总想赋予它们一些神奇的能力。但是很可惜,仙人掌并不具有吸收辐射的”神力“,况且电脑本身放出的也是电磁波而非辐射。仙人掌不是阻挡辐射的盾牌
这则谣言可能起源于对仙人掌特性的演绎:生命力顽强、足以应付沙漠的严苛环境……仙人掌在能缺水、高温、阳光强烈的条件下仍然可以生存。我们知道,太阳光里是包括很多紫外线的——也就是说,仙人掌有很强的抗紫外线辐射的能力。
一台普通的家用电器摆在那里,向各个方向发射的电磁辐射或者电磁波的强弱主要是由电脑本身决定的,说仙人掌可以比别的东西更好地屏蔽或者吸附这些辐射并无依据。
家用电器的辐射并无危害
现有研究表明,家用电器周围的电磁场强度远远小于安全准则的限值。手机的射频电磁场强度比日常居住环境中的其他电器都要高,但即使也并未显示出有害健康的效应。
有传闻说用夜灯会使得宝宝和孩子发育提前。晚上有一盏小夜灯提供一些微弱的光亮,对于妈妈照顾小孩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但这盏灯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妈妈们的好心可就做了坏事。
通过目前所能够获得的研究数据,我们并不能直接将使用夜灯和发育提前直接联系起来,过分担心其使用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必要的。如果家里确实需要一盏小夜灯来照顾孩子的时候,家长们也可以尽量购买灯光柔和的,并且使用时避免直射孩子的眼睛,毕竟最重要的还是睡眠质量。
夜灯对宝宝的生物钟会有影响吗?
说到晚上开灯,不管是亮是暗,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对生物钟的影响了。不过对婴儿而言,开灯与否对其生物钟的影响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明显。
科学家对医院新生儿病房内的人造光源进行了一番分析。医生们发现,宝宝出生之后很快睡眠节律、体温节律会逐步地形成,而且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他们的体温、睡眠的生物节律就会越来越显著。但科学家们也指出,在新生儿病房里,人造光源对宝宝们这些生物节律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十分令人意外。
我们不难想象,除了灯光之外,还有太多其他的因素可能影响到宝宝们的节律。最常见也是最要紧的就是喂奶。除此之外,例如医疗操作、医务人员走动等许多因素都可能对宝宝的睡眠、代谢造成影响。在这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夜间少量灯光的影响也就没那么大了。
当然,研究人员们也很“严谨”地指出,由于相应地研究所采用的衡量指标大多是体温、睡眠等方面,因此不能够就此断定人造光源对婴儿的生物节律毫无影响。
夜灯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吗?
关于光、节律与性成熟之间一个非常重要激素就是褪黑素。这个激素非常神秘,我们对于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并不全然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于我们的生物节律、睡眠,甚至衰老以及肿瘤转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同时还发现褪黑素能够间接影响一些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的分泌,例如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而这些激素的分泌变化与青春期的启动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简单地说,就是褪黑素的分泌可以保证促性腺激素不过早积累而启动发育。
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控制。它在夜间黑暗环境下分泌达到高峰,当受到光照时,它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在正常节律的情况下,夜间褪黑素的浓度要明显比白天高。但对于宝宝们而言,他们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褪黑素分泌的节律性并不明显,白天、夜间浓度较为类似。之后褪黑素的日夜变化会逐渐明显。在1到3岁时,孩子们褪黑素分泌的日夜变化会非常明显,白天的浓度要比晚上低很多。这实际上和我们上文所讲的有关婴幼儿生物节律的行程规律是相互匹配的。
除了日光,人造光源对于褪黑素的分泌也是有影响的。那么夜灯所产生的光亮对孩子褪黑素的分泌是否会有影响呢?在这一方面所能够获得的数据并不多。尽管有研究发现,在新生儿病房里,如果给宝宝们在夜间戴上眼罩的话,两三个月后他们夜里褪黑素的分泌比不戴眼罩的宝宝们多。但这个差异仅仅停留在激素水平上,夜间是否戴眼罩对体重等生理指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昼夜调控对于新生儿褪黑素的分泌并没有明显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睡眠规律与质量
我们对于夜灯的担心大多集中于其对于宝宝生物钟以及激素分泌的影响。针对这一点而言,妈妈们实际上更应当重视的是孩子的睡眠规律与睡眠质量。如果睡眠被影响,那么很多情况下孩子就会更多地在夜间暴露于强光下,从而对其生物钟和激素分泌造成影响。
实际上随着宝宝的生长,孩子们的睡眠规律会逐渐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孩子的睡眠节律是非常规律的。不少家长有过类似的体验,孩子上一秒还活奔乱跳,但只要固定时间一到,立刻就粘着妈妈要睡觉,即便在全家在外做客或是旅行时也不例外。实际上孩子的这种睡眠节律从学龄前至青春期发育前都很稳定,因此如果孩子夜晚睡眠质量较差的话,家长们应当更加给予重视。当家长去照顾夜间哭闹醒来的孩子时,有时会打开大灯。黑暗中高亮度的灯光直射(哪怕只是几分钟)会激发起神经和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变化;与之相比,微弱的夜灯的作用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因为大人的作息或是社交活动从而影响孩子的睡眠——这些细节(尤其是后者)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它们对于孩子睡眠的影响却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目前所能够获得的研究数据,我们并不能直接将使用夜灯和发育提前直接联系起来。网络上的传言也仅仅是对于少数个例的推测,并没有相关检测检验结果的支持。此外,市场上的夜灯种类繁多,灯光颜色、亮度、柔和度各有差异,因此笼统地去分析“夜灯”对婴幼儿的睡眠以及发育的影响是有失妥当的。 当然,如果家里确实需要一盏小夜灯来照顾孩子的时候,家长们也可以尽量购买灯光柔和的,并且使用时避免直射孩子的眼睛。但过分担心其使用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必要的。
【注意了!以下几种食物不要食用,毒性胜过砒霜!】①未腌透咸菜和烂白菜 ②发芽土豆和青西红柿 ③变绿的紫菜 ④胖大无根豆芽 ⑤新鲜蚕豆 ⑥新鲜黄花菜
流言中或多或少的夸大或误解了这些食物的毒性,除了青土豆西红柿以及腐烂的蔬菜要避免食用以外,其他经过妥当的处理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流言中或多或少的夸大或误解了这些食物的毒性,下面让我们逐一解析:
一、未腌透咸菜和烂白菜
流言说法:未腌透的咸菜腌菜时如果放盐量不足,腌制时间不满8天,可能造成亚硝酸盐中毒。腐烂的大白菜,会使人缺氧而引起头痛、头晕、恶心、腹胀等,严重时会抽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真相:未腌透的咸菜酸菜和烂白菜确实可能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导致食物中毒。不过一般而言,不会像传说那样吃了就要人命——当然,日常饮食中还是应该避免食用腐烂的蔬菜。
二、发芽土豆和青西红柿
流言说法:发芽土豆的嫩芽和变成绿色的土豆皮中龙葵碱含量很高,食用易中毒;未成熟的青西红柿含有毒性物质,食用口腔有苦涩感,吃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生吃危险性更大。
真相:基本正确,但是有夸大成分。发芽或者变绿的土豆、以及没有成熟的西红柿中确实含有糖苷生物碱。各种糖苷生物碱能造成人体中毒,普通的烹饪难以将它们破坏。其实对于有些植物来说,“变绿”就是一个表示“我有毒”的信号,我们就要避免食用。
三、变绿的紫菜
流言说法:紫菜变绿就是一个变质有毒的标志,不能再吃。
真相:把变绿和有毒联系起来,大概是从土豆变绿的过程引申过来的。紫菜变绿,不过是其中的藻红素被降解之后,叶绿素露出了真容。可以照吃不误。如果将紫色深浅作为评判紫菜品质,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有些人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用颜料将紫菜染成深色,那样的紫菜就真的成为有毒的陷阱了。
四、胖大豆芽、无根豆芽
流言说法:无根豆芽在生产过程中,多施用除草剂,使生长出来的豆芽没有根。而除草剂中含有使人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害物质。胖大的豆芽是用化肥发的,其中残留大量的氨,在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亚硝铵,大量食用会引起头昏、恶心、呕吐。
真相:首先化肥的影响是子虚乌有。异常的豆芽很可能是在生产中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处理过的,但只要控制得当,这些植物激素并不会对人体有明显影响。不过,从安全角度出发,还是审慎购买茎秆过于粗短,又没有明显根的豆芽。
五、新鲜蚕豆
流言说法: 新鲜蚕豆有的食后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病症,出现全身乏力、贫血等症状。
真相:要分情况讨论。对于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人,食用蚕豆确实会带有危险,引发“蚕豆溶血”病。而对于正常人,则完全不必担心蚕豆中含有的植物凝集素,可以通过充分加热来消除毒性。只要处理得当,是完全可以安全食用的。
六、新鲜黄花菜
流言说法:鲜黄花菜有毒不能食用,因为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这种毒素可引起嗓子发干、胃部烧灼感、血尿等中毒症状。
真相:秋水仙素确实有毒,但并非不能食用。去除黄花菜中的秋水仙素并不难,这种物质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只要用10%的盐水浸泡1小时,秋水仙素的含量就可以降低65%;用沸水烫过,也可以降低其中的秋水仙素含量。只要按照以上方式处理,完全可以放心的吃黄花菜。
【粥又香又稠?小心加了增稠剂!】近期网传市面上卖的很粘稠的粥是不熬出来的,而是用了增稠剂,不少商家否认,但市面上和网店有不少人在卖增稠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增稠剂不许添加在早餐中。专家提醒:发现买的粥米粒稀少但粘度很高,要警惕是添加了增稠剂。
原报道中引用的标准早已过时。增稠剂的安全性一般来说都非常高,但现食现售食品能否使用增稠剂还存在争议。最后,使用淀粉即可达到增稠效果,价格更低,商贩使用的很可能就是淀粉而非增稠剂。
原报道存在的问题
《中国之声》报道粥铺使用增稠剂的问题,还搬出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请一位“国家二级营养师”进行讲解。可这篇报道并不科学,首先,他们引用的国家标准过时了,2011年6月20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正式实施,该标准就已经自行废止。另外,国家标准并不会规定添加剂的摄入量,更不可能规定“早餐”能不能加添加剂。
增稠剂天天见
增稠听起来吓死人,其实根本就是个天天在发生的事情,只不过你没注意到罢了。
你见过食堂或餐馆里的蛋花汤吗?据说有经验的厨师只用一个鸡蛋就让一大桶汤看上去漂浮着许多鸡蛋,秘诀就在于勾芡。淀粉发生奇妙的变化,科学上称之为糊化,它让汤变得浓稠,让蛋花均匀的悬浮在汤里,而不是沉到桶底,这其实就是最朴素的增稠剂。你吃过肉皮冻吗?红烧鱼的汤汁在冷藏室里也会变成冻状,我很喜欢拿这个冻冻拌饭吃。这里能形成冻冻的物质叫做明胶,也可以叫做胶原蛋白,其实这也是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增稠剂。
食品添加剂中的增稠剂有三十种左右,它们可以赋予食品粘稠、适宜的口感。这些增稠剂中最常见的是改性淀粉和胶类物质,比如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瓜尔胶、黄原胶、果胶、明胶等。很多增稠剂都是来自于天然食物,比如海藻酸钠、琼脂等。新闻中的黄原胶其实也是从玉米淀粉经过微生物发酵得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纯天然”的。
增稠剂安全吗?
增稠剂的安全性一般来说都非常高,所以在很多食品中都没有限制其使用量,而且他们也算“膳食纤维”,所谓的“长期使用、超标使用会对人体有损害”,基本上是那位营养师同学的臆想。但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的确可以看到黄原胶的使用范围并不包括米制品。这该如何理解?
首先粥铺卖的粥属于现食现售食品,这个用GB2760来规范似乎不妥。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争议,餐馆到底让不让用食品添加剂?其实完全不让用几乎不可能,这个在国外也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比如调味料就不得不用吧,要不然厨房大师傅该哭了。你可以不让他用防腐剂,但他用的酱油里面就必须有吧。
其次,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看粥铺用增稠剂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使用增稠剂是为了少放米,那可能有以次充好的嫌疑,这就违背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食品添加剂使用应该符合的基本要求之一: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有些店是将粥预先放在塑料杯中,这其实和八宝粥一样,如果不使用增稠剂,那放置一会儿粥就会分层,吃起来口感很差。所以如果增稠的目的是让口感更好,就没有违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之一: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最后,熬粥有必要使用增稠剂吗?广东人最爱喝粥,小火多熬一会儿就能很粘稠,还可以少加点碱面也有很好的效果。毕竟大米也含有淀粉,而淀粉本身就能增稠。但是粥铺在客人多的时候,后厨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小火慢炖呢?有可能是为了省事,熬的时间不够,只好用增稠剂“拔苗助长”。
不过从成本效益考虑,商家就算舍不得放米,放淀粉显然是比放食品添加剂更方便,也更省钱的选择。新闻报道中里面35块钱才能买2斤黄原胶,如果是买淀粉可以买20多斤。在网上查了几个所谓的“粥宝”的信息,配料也主要就是淀粉或改性淀粉。
献血会造成血液功能的弱化甚至丧失。红细胞的减少会使身体各部分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细胞的各项生命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白细胞减少会使身体抵抗病毒的能力下降,容易生病。献血后虚弱就是这个原因,免疫能力的下降就使本来无足轻重的感冒病毒有机可趁。血小板的减少会使伤口难以愈合。白血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血小板减少。也许你会说,大家都说献血后身体会产生出足够的血液补充,可是你知道所有的血细胞均在骨髓内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造血干细胞是有寿命的。书上说,献血后2周,血液的容量会补充完整。但请注意:补充的是什么?是血浆,血液和血浆是两个概念。献血后会感到口渴,就是要补充血浆,血站会无偿提供糖水或牛奶也就是这个原因。
每次献血的量仅占全身血液的5%左右,对健康人来说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损失的血液成分能够很快得到恢复;献血后注意休息,多喝水,靠饮食补充铁质即可,对健康没有影响。
献血的量相对于全身血液来说算很多吗?
通常一次献血200毫升,珍贵血(如AB型血。注:不一定是RH阴性血,因为RH阴性血太少见,往往采用“联盟”的方式,只要加入“联盟”,自己需要用血的时候,其他“盟友”就会去血站献血指定给该盟友。)可能会要求到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其他很多国家规定是12周)。200毫升即0.2升,而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4.2~4.8升,献血量仅占全身血液的5%左右,对健康人来说不是个大数目,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女性每个月“那几天”还要出血30~50毫升呢,而且是每个月都出,有些量大的能到80毫升;6个月加起来都不止200毫升了,还不是该吃饭吃饭、该旅游旅游。
为什么献血之后头晕恶心?
有些初次献血的人容易发生头晕恶心,这通常是因为血压的改变,加上情绪的压力。抽烟喝酒还会加重头晕。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的压力。想像你往一个橡胶管道里吹气,你吹的力气越大,管壁受到的压力也越大。嘴向管道里吹气就好比心脏向全身血管泵出血液。血压高往往是因为血管壁太硬了弹性差,血压低可能因为心脏泵出血液的力量不足、心率过缓、血液量少(受伤失血的人可能低到血压都测不到)。但这个血压改变很快会被身体调整过来。如果一次献血就老是低血压,那高血压患者不用吃药了,不如去放血好了;也不会有“充血性心衰”这种病了(外周血压太高了,心脏泵不动了)。
献血后往往需要休息一会儿,注意进食。第二天起床时动作也轻缓些,让你的血压做出调整。觉得不舒服的时候避免精细劳动。
献血后容易生病?
白细胞的确与免疫力有关,但它并不是决定免疫力的全部因素。从另一方面看,女性在经期会有白细胞的轻度升高,但也并没有出现“女性在经期更不容易生病”这种现象。
相反,有文献还认为年龄较大或绝经的献血者可以摆脱体内过剩的铁,而过剩的铁与心脏病发作有关——不过文献也注明了:虽然已经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但其中的关联性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献血导致血小板减少,和白血病有关吗?
其实,人们统称的“白血病”,在临床上是一类血液病。只要血里的各种成分比例不平衡了,就可能造成血液系统工作不正常,被称为“病”。它们的病因各不相关,甚至“白细胞增多”也不是它们的唯一表现。即使说到主要与白细胞相关的狭义“白血病”,“血小板减少”也只是表现之一,而不是其原因或诱因。
而且血小板的恢复也不困难。教科书上说: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衰老的血小板为单核巨噬系统所清除。血小板与粒细胞不同,在骨髓中并无储备,如血小板被大量破坏,则恢复较慢,至少3~5天始能恢复正常,这正是巨核细胞成熟至产生血小板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说,你损失了5%的血小板,即使这算“大量”,也不过几天就恢复了。
那么血液中的其他成分情况如何呢?水和无机盐的话,2小时就补完了;其他大多数物质2天也补差不多了。恢复最慢的是红细胞,因为它的寿命是100~120天,明显丢失的时候骨髓会用6~8倍的速度来造血,恢复不超过1个月。
什么样的人不能献血?
简单来说不让献血的情况就是对献血者有风险或对用血者有风险。具体包括:
近期献过血的(我国规定6个月);体重过轻或过重;贫血;患有各种感染疾病,或有感染疾病风险的人(比如英国规定12个月内有过男男性行为,4个月内有过文身的人也不能献血;新加坡规定某个特定时间段在英国或法国居住过一段时间的人也不能献血——因为疯牛病CJD);患有恶性肿瘤或有病史的人;有严重的慢性病或有自体免疫疾病的人……等等。另外,哺乳期的妈妈一般不献血,尤其是分娩后6个月内。因为这可能会减少你身体的铁储备,造成婴儿缺铁的风险。
献血后如何补铁?
建议食补。这里应该注意,虽然很多食物中含铁量都很丰富,但是,蔬菜(包括大力水手的菠菜)、豆类、谷类、海藻、蛋、奶酪、贝类中的铁都是属于不容易吸收的非血红蛋白铁。补铁还是得靠动物肝脏、全血、鱼类和畜禽肉类。
献血后如何休息?
当天不进行重体力劳动,不进行激烈运动。喝水要比平时多,4大杯每杯250毫升。注意是水,咖啡或酒可不行。不要待在过热的环境中。应该避免的是:节食、少水、抽烟、长期站立……这些都会影响你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