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要根据临床表现,并查明低血钾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尽可能使血钾维持在3.5mmol/l以上.对摄入不足者要尽力恢复正常饮食,并多食含钾较多的食物(如干无花果、海藻、蜜糖、梅脯、核桃、栗子、橘子、麦芽、豆类、笋、藕、萝卜、蘑菇、莲子、香蕉、咖啡或牛肉等),但食物中常为磷酸钾,不能纠正因呕吐或使用利尿剂引起伴缺氯的低血钾,故单纯依靠食物仍难以纠正低血钾.长期使用利尿剂(噻嗪类或袢性利尿剂)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者则应考虑减量或停用,并给补钾措施;如同时使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则可减少低血钾的发生,同时补钾则要警惕高血钾的发生.口服钾制剂吸收后可缓慢使血钾升高,较为安全,对轻度低血钾而能口服者可给口服钾制剂.因为大多数低血钾病人同时伴缺氯,故首选氯化钾,口服氯化钾片剂或水剂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或腹泻,有些病人不能耐受,如将10%氯化钾水溶液加入饮料中食用可减轻其副作用.氯化钾糖衣片在小肠中溶解,肠道中局部浓度高,容易刺激肠黏膜引起溃疡、出血或梗阻.现在有两种缓慢释放的氯化钾剂型,一种控释片(slow-k),每片含0.5g;另一种为微囊片(pel—k),每片含0.75g.服用缓慢释放的氯化钾制剂后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发生,但在空腹、剂量较大及原有胃肠道疾病者仍可能发生胃肠道刺激症状.特别当上消化道有梗阻性病变者(如心脏疾病左房肥大压迫食管时使用片剂后可并发食管溃疡)应忌用片剂,以使用水剂为宜:镁对钾的摄取及维持细胞内钾的浓度极为重要.当补钾后仍呈明显低血钾时,要考虑缺镁的可能性,故同时有低血镁或顽固低血钾者补给门冬氨酸钾镁(潘南金),有助于低血钾及低血镁的纠正,现提倡补钾同时常规补镁;同时伴低血钙者亦应予以纠正;枸橼酸合剂(每1000ml水中含枸橼酸钾100g及枸橼酸100g)适用于肾小管酸中毒伴低血钾,枸豫酸亦有助于肠道吸收钙,为防止加重高氯性酸中毒,以不用氯化钾为宜,可单纯使用枸橼酡钾、乳酸钾或葡萄糖酸钾来纠正低血钾.当病人为低氯、低钾及代谢性碱中毒时一定要使用氯化钾,才能纠正缺钾与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时血钾的测定结果比血钾的实际浓度为高,补碱及输注葡萄糖溶液可使血钾浓度下降,代谢性酸中毒纠正后血钾浓度才能如实反映缺钾程度,临床判断缺钾程度时应予以注意.在补钾之前一定要了解肾功能.如在脱水、周围循环衰竭、休克等情况下,由于肾功能发生障碍,尿量减少,尿排钾受到影响,此时补钾容易引起高血钾,在尿量很少的情况下,必须首先改善肾的排尿功能,当尿量达到30~40ml/h以上,补钾较为安全.对重度失钾者应采取静脉滴注溶液中加入氯化钾等制剂,因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可引起钾向细胞内转移,加重低血钾,故应以生理盐水加氯化钾为宜.另外,静脉补钾时可并发高血钾,故补钾速度不超过10~20mmol/h(氯化钾1g=13.4mmol).因补钾的浓度过高会引起局部疼痛及静脉炎.故静脉滴注溶液中氯化钾浓度不超过40mmol/l,每天的补钾量限于200mmol/l以内,治疗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血钾变化,及时调整补钾剂量.低血钾时心电图改变可不明显,不能采用心电图检查来指导补钾,但当较快速度补钾时仍应做心电图检测高血钾的心肌毒性反应.严重低血钾导致严重心律失常伴发阿-斯综合征或呼吸麻痹时可加快补钾速度,但禁忌将10%氯化钾直接静脉推注;若血钾为3.0mmol/l时,通常每天口服钾盐40~60mmol/l后,可使血钾上升1.0~l.5mmol/l.肾功能有异常者使用利尿剂时每天口服钾20mmol/l可以防止低血钾,若已伴低血钾者则需加大每天补钾剂量,才能纠正缺钾.因为细胞外钾浓度尚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机体缺钾的程度,应综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及每隔3—6小时测定血钾1次来衡量补钾是否适当.细胞内缺钾的纠正比较缓慢,有时需要4~6日才能达到钾平衡,严重病人有时需要10~15日以上才能纠正缺钾状态,如同时补镁,可加快钾转入细胞内.剂量为10%氯化钾10 ml与25%硫酸镁1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注入.对于一时无效制止失钾的病人,则必须比较长期适量补钾,并定期复查,才能维持体内钾平衡.由于体内钾向细胞内转移引起的低血钾,除伴明显临床表现的周期性瘫痪外,很少需要补钾,主要是针对病因处理,因为此时诱发的低血钾常为短暂表现,过多补钾有可能诱发高血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