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5~21日,平均10~14日.
(一)典型斑疹伤寒
常急性发病,少数患者有头痛、头晕、畏寒、乏力等前驱症状.
1.侵袭期 多急起发热、伴寒战、继之高热.体温于1~2日内达39℃~40℃,呈稽留热型,少数呈不规则或弛张热型.常初发于胸腹部,于24h内迅速扩展至颈、背、肩、臂、下肢等处,颜面及掌跖部少见.伴严重毒血症症状,剧烈头痛、烦燥不安、失眠、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言语含糊不清,全身肌肉酸痛.此时患者面颊、颈、上胸部皮肤潮红,球结膜高度充血,似酒醉貌.肺底有湿性罗音.肝脾在发热3--4日后肿大、质软、压痛.
1)发热 起病多急骤,少数患者有1~2天的乏力、纳差及头痛等前驱期症状.体温逐渐上升,第1周末达高峰,多在39℃左右,稽留热或弛张热.热程多为9~14天,体温多逐渐恢复正常.伴发冷、头痛、全身痛及结膜充血.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较流行性斑疹伤寒轻,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较少发生烦躁、谵妄、昏睡及意识障碍,约50%可伴有脾轻度肿大,肝肿大较少见.
2.发疹期 3.50%~80%的患者在发病第5天开始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疹,直径约1~4mm,继成暗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极少为出血性.常初发于胸腹部,于24h内迅速扩展至颈、背、肩、臂、下肢等处,颜面及掌跖部少见.严重者手掌及足底均可见到,但面部无皮疹,下肢较少.皮疹大小形态不一,约1~5mm,边缘不整,多数孤立,偶见融合成片.初起常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压之退色,继之转为暗红色或出血性斑丘疹,压之不退色、皮疹持续1周左右消退.退后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近年来国内报道出现皮疹者不足10%.皮疹出现时间及特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皮疹数量少,多为充血性、出血性皮疹极少见.
随着皮疹出现,中毒症状加重,体温继续升高,可达40~41℃.与此同时,神经精神症状加剧,神志迟钝、谵妄、狂燥、上肢震颤及无意识动作,甚至昏迷或精神错乱.亦可有脑膜刺激征,但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多正常.循环系统脉搏常随体温升高而加速,血压偏低,严重者可休克.部分中毒重者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奔马律.亦有少数患者发生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多数患者脾肿大,肝肿大较少.
3.恢复期 病程第13~14病日开始退热,一般3~4日退挣,少数病例体温可骤降至正常.随之症状好转,食欲增加,体力多在1~2日内恢复正常.严重者精神症状、耳鸣、耳聋、手震颤则需较长时间方能恢复.整个病程2~3周.
(二)轻型斑疹伤寒
少数散发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呈轻型.其特点为①全身中毒症状轻,但全身酸痛,头痛仍较明显.②热程短,约持续7~14日,平均8~9日,体温一般39℃左右,可呈驰张热.③皮疹少,胸腹部出现少量充血性皮疹.④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兴奋、烦燥、谵妄、听力减退等均少见.⑤肝、脾肿大少见.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可潜伏体内,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发病.其特点是:①病程短,约7--10日.②发热不规则,病情轻.③皮疹稀少或无皮疹.④外斐氏试验常为阴性或低效价,但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且效价很高.
(四)其他
约1/3~1/2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心肌很少受累,故循环系统症状和体征少见.并发症亦很少发生.但近日日本报道一起某地中学生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暴发,30多人先后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发冷及咽痛.莫氏立克次体igm及igg阳性而确诊.大多预后良好,用米诺霉素治愈.少数病例病情严重,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美国报道儿童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特点,有49%的患者有发热、头痛及皮疹,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者为77%.病程12天(5~29天).实验室检查可出现多个器官、系统(如肝、肾、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异常,但严重并发症极少见.
本病诊断要点:
1.居住或工作环境有鼠,或有本病发生.
2.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等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并且较轻.
3.血清学诊断有阳性结果.
根据以上几点不难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