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易患病人群
1.老年人.老人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也大不如以前,一旦出现四肢麻木、听力下降等症状应特别注意.
2.胖人.体内脂肪多,胆固醇超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饮食不规律.尤其是暴饮暴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
4.喜欢抽烟喝酒.这两种不良生活习惯易损伤器官,阻碍血液循环,并进一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5.压力大.压力大影响神经系统,易造成体内器官运行紊乱,如不经调节,长此以往也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有传染性

紫绀(palpitation)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呼吸困难(dyspnea)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
胸部的各种器官都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堵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肤带状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心脏病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
1.运动性呼吸困难(exertional dyspnea):中国科学院肾病检测研究所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时也有呼吸困难感觉,停止运动后很快恢复.心脏病患者在常人不会发生呼吸困难的活动量时出现症状,而且恢复慢甚至于不恢复.
2.端坐呼吸(orthopnea):患者表现不能平卧或不能长时间地平卧,斜靠位甚至于端坐,双下肢垂于床边.不能平卧的机制是:
①平卧时下肢和腹腔的血液失去地心引力作用,返回心脏增多,加重了心脏的工作负荷;
②平卧时肺活量降低.正常人平卧位的肺活量有轻度降低(-5%),病人因肺淤血等因素,肺活量下降更多(可达-25%).
3.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paroxysmal nocturnal dyspnea):又称为“心源性哮喘”,以区别于肺脏疾病引起的哮喘.
发生机制除上述的两点外,入睡后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肺脏淤血到一定程度造成明显的缺氧,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已感到呼吸极度困难.病人立即从卧位改变为坐位,甚至站立位,症状才能逐渐缓解.
4.急性肺水肿(acute pulmonary edema ):是最严重的一类型呼吸困难,可以影响患者生命,需要急症急症处理.病人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明显的缺氧,不断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紫绀
紫绀(cyanosis)是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
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1.中心型:指发生于心脏及肺脏器官水平的紫绀.动脉血因氧饱和不足或混有过多的未经氧合的血液.见于有右到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氏四联症、艾森曼格氏综合症等,及因肺动脉压升高致间隔缺损晚发右至左分流.肺脏病变致血液氧合障碍也是中心型紫绀的重要原因.在重度心力衰竭时,肺脏淤血影响氧合产生中心型紫绀.
中心型紫在运动时加重.长期血氧不饱和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增多及杵状指趾.
2.周边型紫绀:见于周围血流速度过于缓慢,单位时间内组织摄取过多的血氧.周边型紫绀在活动时并无明显加重.
心力衰竭时血流缓慢,周边组织摄氧多.因此其紫绀综合了两种形式.
眩晕
眩晕(vertigo)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晕厥
晕厥(syncope)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最常见的引起晕厥的原因有:
1.反射性晕厥:最常见,约占各型晕厥总数的90%,大多数是通过血管迷走反射,导致心脏抑制和全身血管扩张,引起回心血流量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而导致脑缺血、缺氧引起晕厥.它们多数系压力感受器反射弧传入通路上的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常见有单纯性晕厥(血管减压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咳嗽性晕厥排尿性晕厥、吞咽性晕厥等.
2.心源性晕厥:因心脏输出量突然减少而发生的晕厥.常见原因有:①心律失常:常见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等.②心脏搏出障碍:急性心包压塞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左房粘液瘤、主动脉或颈动脉高度狭窄等.
3.脑源性晕厥:因脑部血循环障碍或脑神经组织病变所致的晕厥,临床上常见于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颈椎病颅脑损伤后等.
4.代谢性晕厥:由于血液成份异常导致晕厥,常见于低血糖一氧化碳中毒呼衰时二氧化碳储留等.
5.精神性晕厥:癔病.
疲劳
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心脏病导致的胸痛有其规律,应注意与呼吸系统的胸痛鉴别.
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时也有呼吸困难感觉,停止运动后很快恢复.心脏病患者在常人不会发生呼吸困难的活动量时出现症状,而且恢复慢甚至于不恢复,因此要与正常运动后的呼吸困难相鉴别.
患者表现不能平卧或不能长时间地平卧,斜靠位甚至于端坐,双下肢垂于床边.不能平卧的机制是①平卧时下肢和腹腔的血液失去地心引力作用,返回心脏增多,加重了心脏的工作负荷.②平卧时肺活量降低.正常人平卧位的肺活量有轻度降低(-5%),病人因肺淤血等因素,肺活量下降更多(可达-25%).要与一些骨疾病导致的不能平卧相鉴别.

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房颤、室性早搏、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等等.
由于各种心脏疾病产生心律失常的机制不同,以往因手段和方法比较匮乏,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往往显得较为困难.为了能够控制心律失常,必须给患者服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内控制心律失常,治疗心律失常只能长期靠药物维持.一旦药物失效或停药,心律失常可能再次发生.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有限,副作用多,能够长期控制心律失常发作的药物较少,且长期服药费用高.一些大型的临床试验还证实,一些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尽管患者的心律失常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但其副反应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
心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目前已发展成为十分成熟的治疗手段,对于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典型的房扑、特发性室早和室速,成功率达到90%以上.心导管消融治疗是通过心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定位于心律失常产生或维持的关键部位,然后消融阻断折返环路或消除病灶,从而治疗心律失常.随着心脏电生理检查不断完善和导管消融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种类的心律失常能够被根治.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和器械的应用,对于持续多年而药物治疗无效或永久性房颤,以及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等有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病例,导管消融治疗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双心室起搏对于一些心功能衰竭患者也是个福音,可以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因心衰发作而住院的次数,降低病死率.植入起搏器是一些心动过缓患者的必要选择,更加符合生理性的起搏,将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防止房颤的发生.冠脉造影、介入再血管化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已不再陌生,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建立,急诊介入手术让许多患者转危为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bap)为一些如出现心源性休克的危重患者赢得了珍贵的抢救时间,使他们有机会渡过疾病的难关.
此外,筛选致病基因对于遗传性或家族倾向性心脏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干细胞移植和血管新生治疗在动物实验取得许多进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子心脏病学一定不只是在实验室讨论的科研项目,终将为临床实践带来更多更新的诊疗方案.
其次,基因治疗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又一新途径,其主要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制备,用适当的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以及目的基因在靶细胞内的表达与调控等,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日益完善,这一新的方法有可能使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产生重大变革.
护理
1. 饮食治疗指导病人在去除病因,药物治疗的同时,改善饮食习惯.胆固醇控制在5.2mmol/l范围内,主要以饮食来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瓜类和粗粮,少吃油腻及含脂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内脏、肥肉、鱼子、蛋黄及高脂奶粉等,多吃有降血脂作用的洋葱、大豆、绿豆、花生、生姜、玉米、芹菜、海带、菠菜、枣等.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300mg以内,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30%.因饱和脂肪酸(s)能升高血浆胆固醇,故应控制在总热量的10%以内,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所以提倡进食p/s比值高而胆固醇含量少的食物.饮食勿过饱、过咸,甜食也应少吃.饮食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多数仍须药物干预.
2.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由于免疫抑制剂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是防治高脂血症的重要措施.肾移植受者撤除肾上腺皮质激素,继续应用csa、硫唑嘌呤,可使血浆总胆固醇、ldl-c分别下降17%、16%,而hdl-c也下降18%.
3.降脂药物根据美国ncep建议,作为首选的降胆固醇药物有三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纤维酸衍生物、尼克酸.纤维酸衍生物主要应用于血浆甘油三酯特别高的患者,抗氧化剂只用于不能耐受其它降胆固醇药物者.应用上述药物时应考虑到与免疫抑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健康教育锻炼对循环系统功能和调节血脂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血脂不太高的人,各种活动可以不受限制,但对于有器官受累者,特别是心脏供血不足而症状明显者应控制活动,经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防不测.
还应对病人宣教注意药物、饮食、锻炼三结合的方针.特别是长期脑力劳动、工作压力大者,其他还有急躁、超重、或摄入高血脂诱发元素(铅、钴、镉)者等,所以治疗高脂血症的同时,应减少高血脂的诱因.
鱼油治疗
2009 年08月06日美国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富含欧米加-3脂肪酸的鱼油不仅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还能对某些心血管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美国新奥尔良奥茨纳诊所的研究人员在8月刊<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上报告说,根据对近4万人的研究结果,鱼油不仅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还可用来治疗心房纤维颤动、心脏病发作、动脉硬化症及心衰等.研究人员建议,普通人每天应摄入500毫克的欧米加-3脂肪酸,而心脏病患者每天摄入量应为800毫克至1000毫克.
中医保健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研究获得多方面进展,如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益气活血或益气养阴活血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或心功能不全、益气通脉温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益气养阳透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理气活血预防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后再狭窄等,皆显示有肯定效果.尽管其针对某个病理环节的作用强度不如化学合成药物,但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的许多疾病方面,也显示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充分利用中西医两种医学防治心血管病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脂质排泄法如茵陈可通过利胆作用促进胆固醇排泄.
(1)抑制脂质吸收:如何首乌、决明子等可增加肠蠕动,抑制脂肪和胆固醇吸收;
(2)抑制脂质在体内合成:如山楂、何首乌、大黄、决明子等可抑制3-轻基-3-甲基戊二酞辅酶a还原酶,从而抑制胆固醇合成;
(3)促进脂质转运和清除;如人参、蒲黄、月见草、何首乌等可升高hdl-c,降低ldl-c.在辨证理论指导下,正确应用上述药物,可提高临床的调脂效果.

日常护理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专业指导
身体超重
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导致超重与高血压.研究表明,体重指数与血压呈正相关,体重每相差10千克,收缩压相差约3.0毫米汞柱(0.4千帕),舒张压相差约2.2毫米汞柱(0.29千帕),而高血压已知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对11万余名女性进行长达16年的随访,发现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及钠摄入与脑卒中呈正相关,是人群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摄入每天不超过50克为宜,且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过高.
蛋白质缺乏
曾经有调查表明,日本本土人群比美国夏威夷移民人群患脑卒中的比率高3倍,两组人群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夏威夷人群动物蛋白摄入显著高于日本本土人群,且发现动物蛋白与脑卒中呈负相关,动物蛋白可以抑制脑卒中的发生.但过多蛋白质摄入也导致过量脂肪摄入,并加重肾脏负担.老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1.2-1.5克为宜,其中至少有1/3为优质蛋白质,如鱼、蛋、奶类、瘦肉、豆制品,食用鱼类蛋白、大豆蛋白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
缺乏膳食纤维
美国学者曾经对30681名美国健康男性调查4年,综合所有营养因素分析发现,只有膳食纤维与高血压呈负相关,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预防高血压.有报道,增加每天水果、蔬菜摄入量可降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提倡多食用谷类食物,少食用甜食、糖果,多吃粗杂粮、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
盐的危害
高血压为心血管病第一危险因素,在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全国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是西藏、北京、内蒙古、河北、天津;最低的是海南.高血压和食盐摄入量关系密切,摄入量越高,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就越高.与每天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者相比,每天吃盐大于等于12克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14%,大于等于18克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27%.中国居民每天食盐摄入量普遍较大,平均在15-16克,尤其是北方居民口味“重”,对高血压的预防非常不利.诺贝尔奖得主——伊格纳罗教授自称“有一颗年轻的心脏”,他除了强调运动的作用外,还曾特别提及在他的厨房中没有食盐,这一点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克食盐也就是一个牙膏盖的量,6克食盐加起来并没有多少.从心血管病预防角度来说,人们的饮食还是要尽量清淡一些,逐渐减少食盐用量,直到不特别在食物中加盐.
合理膳食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研究证明,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控制猪油、牛脂等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4.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
5.限盐.高盐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衰者,每日用盐量以1~2克为宜.
6.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定期体检
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好评医生-心血管疾病
更多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心血管疾病、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心血管疾病

服务人次 30 好评率(90.0%)

擅长: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系统病变、心血管疾病、气喘、下呼吸道感染、高血压急症、中毒、休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肌病

服务人次 196 好评率(90.0%)

擅长: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急性肺栓塞、脑卒中

相关问答-心血管疾病

更多
vv在健健康康自己做擦擦擦v准备介绍介绍呗v吃相机手机号v电视剧基本vvv
令零零四 北京积水潭医院
2018-12-04
别把自己看看基本v吃醋擦擦擦v在不不在纠结阿宝vv擦擦擦 不能解决 宝宝健康ii不回家
令零零四 北京积水潭医院
2018-12-04
规矩结婚吧公交卡女创客空间就好干活吧VCD发货那你抽奖机会发发发太古汇吃好喝好
令零零四 北京积水潭医院
2018-12-04

相关文章-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