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系指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大多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85%~95%,少数为非结石性胆囊炎,如伤寒带菌者.本病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慢性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是右上腹部或心窝部隐痛,食后饱胀不适,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可有恶心,偶有呕吐.在老年人,可无临床症状,称无症状性胆囊炎.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胆郁滞,湿热内蕴.肝胆主疏泄,郁滞不通,则右胁下疼痛.由气及血,气血不畅,瘀结胆囊,故右胁下压痛.肝失疏泄,肝木克脾土,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热内生,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湿热久羁,耗伤肝阴,可见口干咽燥,心中烦热.总之,慢性胆囊炎病位在胆,而涉及肝与脾胃.

多见于老年人

无传染性

慢性胆囊炎患者的发病年龄和性别与急性胆囊炎患者相似,临床表现在不同患者则可有甚大差别,且与实际的病理变化也常不一致,有时患者可毫无症状,而死后尸体解剖则发现胆囊有明显的慢性病变;有时患者有剧烈的胆绞痛病史,但手术时发现胆囊病变却并不严重.
患者症状可以明显地从急性胆囊炎第1次发作后即不断出现,也可以发病隐晦,症状轻微,直至诊断确定后才注意有症状存在,它可以有不定期的反复发作,在急性发作时临床症状同急性胆囊炎;不发作时则临床病象模糊不清,类似慢性“胃病”;也可以始终没有急性发作而仅表现为经常的上腹部隐痛不适和消化不良,有时则可以全无症状,症状之所以有差别主要是因胆囊炎症程度不同,时有或无胆囊结石,引起的反射性括约肌痉挛的程度亦各异,故胆囊之功能状态亦随之而有不同之故.
患者通常有气胀,嗳气以及厌食油腻现象,饱食以后常感上腹部不适,且不像十二指肠溃疡在食后可减轻疼痛,患者常感有右肩胛骨下,右季肋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或冷水浴后更加明显,由于经常隐痛不适,患者很少运动,体重常有所减轻,一旦因结石嵌顿而有急性发作时,右上腹将有经常的钝痛,并有阵发性加剧,且80%的患者可有恶心呕吐(但恶心呕吐在平时则属少见),25%伴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在发作时还有轻度黄疸,而如结石进入胆总管,黄疸之发生率可高达60%,故在剧烈的胆绞痛后出现深黄疸者,大多表示胆总管内有结石阻塞,但有时也可能虽有结石存在而无疼痛或黄疸出现,此外,慢性胆囊炎患者还可以有两种特殊表现:
①风湿性的关节痛,特别在颈,背及其他关节,据说是一种特殊的慢性中毒现象;
②心脏症状,如心前区痛,心悸,气促等,有时极似心绞痛,这两种特殊表现在胆囊切除后均可获得好转或痊愈,因此这种情况非但不是手术的禁忌,且属手术之适应证.

收集十二指肠引流液进行胆汁检查,可发现胆汁内有脓细胞,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沉淀,寄生虫卵等,胆汁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1.b超检查
最有诊断价值,可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囊内结石和胆囊收缩情况.
2.腹部x线平片
可显示阳性结石,胆囊钙化及胆囊膨胀的征象;胆囊造影可显示结石,胆囊大小,形状,胆囊收缩和浓缩等征象.
3.口服及静脉胆管造影
除可显示结石、胆囊大小、胆囊钙化、胆囊膨胀的征象外,还可观察胆总管形态及胆总管内结石、蛔虫、肿瘤等征象,对本病有诊断价值.

诊断
体检除右上腹有轻度触痛外,一般无其他阳性症状,少数患者因胆囊管阻塞而胆囊肿大者,偶尔可在右上腹部扪到圆形肿块,有的还可发现患者略有皮肤和巩膜轻度黄染,提示病变是在胆道系统,更有少数病例在第8~10胸椎右旁有压痛,或在右颈胸锁乳突肌两下脚之间有压痛,后者尤其有诊断意义.
慢性胆囊炎患者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因多数患者有右上腹部一次或多次的绞痛病史和消化不良症状,但有时症状不典型者,可与慢性阑尾炎,慢性溃疡病,慢性胃炎,结肠癌,慢性胰腺炎及肾盂肾炎等症混淆,正确的诊断有赖于:
①胆囊部x线平片摄影.
②胆囊造影.
③b超或ct,mri等.
鉴别诊断
由于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常易误诊,以下疾病常被误诊为慢性胆囊炎,故应注意鉴别.
1.消化性溃疡 症状不典型的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胆囊炎容易混淆,且此类疾病常与慢性胆囊炎并存,除仔细询问病史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及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
2.慢性胃炎 各种慢性胃炎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有相似之处,纤维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方法,诊断明确后行药物治疗如症状好转,则可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
3.食管裂孔疝 本病常见的症状是上腹或两季肋部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多在饱餐后0.5~1h发生,饭后平卧加重,站立或半卧位时减轻,可有嗳气反胃,而慢性胆囊炎腹痛多在右季肋部,饭后加重而与体位无关,因食管裂孔疝约20%的病人合并慢性胆囊炎,故二者临床症状常同时并存,钡餐检查可以鉴别.
4.原发性肝癌 在无b超的时代,临床上有些原发性肝癌被诊为慢性胆囊炎,因为原发性肝癌早期,即小肝癌及亚临床肝癌多无自觉症状,一旦出现右上腹不适或隐痛,多已是晚期,b超及ct检查可以鉴别.
5.胆囊癌 本病早期症状颇似慢性胆囊炎,如此时行b超检查可与慢性胆囊炎鉴别,并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病情发展,出现黄疸及右上腹肿块,多为晚期.

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
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诊断一经确立,行胆囊切除术是合理的根本治疗.
2.内科治疗
(1)饮食:宜低脂饮食.
(2)利胆:硫酸镁高渗溶液(33%)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从而使胆总管末端oddi括约肌松弛、胆囊排空,因而有利胆作用.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3)溶石:伴有胆石者可用溶石疗法.临床可选用熊脱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        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型: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助柴胡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五灵脂、蒲黄相须为用,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主治肝经血瘀者;白芍养阴柔肝;合甘草缓急止痛.
泛恶作呕者加竹茹;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有胆石者加海金砂、鸡内金;兼夹湿热者加茵陈、山栀.
(2)肝胆湿热型:
治法: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方中柴胡疏肝利胆;茵陈清利湿热、退黄疸;栀子、黄芩助茵陈清热化湿:大黄、枳实通腑泻热;半夏辛开苦降,有助清化湿热;芍药缓急止痛.
(3)肝郁脾虚型: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方药:逍遥散加味,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行气缓急;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生姜温胃和中;薄荷助柴胡散肝之郁.
脾虚重者可加党参、黄芪;脾阳虚者加制附子、干姜.
(4)肝阴亏虚型:
治法:滋阴疏肝.
方药:一贯煎加味.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配伍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而止痛.
如烦热而渴,加知母、生石膏;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舌红而干、阴亏过甚者,加石斛.
2.验方治疗       中药治疗:       (1)舒肝止痛丸,1丸,每日2次,用于肝郁气滞胁痛.
(2)胆石通胶囊,4~6粒,每日3次,用于胆囊炎伴有胆石者.
(3)龙胆泻肝丸,6克,每日3次,用于肝胆湿热型胆囊炎.
针灸治疗:        1.针灸
实证:取胆俞、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穴.毫针刺用泻法.
虚证:取肝俞、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耳针取胆、肝,脾、胃、大肠、三焦等穴埋线或压籽.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1.注意饮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
2.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症状加重,保持大便畅通很重要.
3.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
4.要养性,长期家庭不睦,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

相关文章-慢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