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又称为脊髓肿瘤,包括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临近的各种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脂肪组织、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的总称.

无特殊发病群体

常见症状:神经根性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直肠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脊髓受压时,运动障碍先于感觉障碍出现,再加上除脊髓组织受压外,可能还伴有血循环障碍,脑脊液动力学紊乱以及并发炎症和粘连等因素.因此,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将骨外肿瘤压迫症状的发展分为三期:(1)压迫早期:神经根痛;(2)压迫进展期: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3)脊髓完全受压期:脊髓横贯损害.此种分类法仍为目前临床分类的基础.
髓外肿瘤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三个阶段
颈脊神经刺激期(神经根痛期) 发病的早期,主要表现为相应结构的刺激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神经痛,疼痛常沿神经根分布区域扩展,多呈阵发性,咳嗽、喷嚏、用力大便等活动可使疼痛加重,“夜间疼痛与平卧位疼痛”是椎管肿瘤较有特征性的症状.此外,还伴有皮肤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感.若肿瘤压迫来自腹侧,则可先表现为受压节段或其以下节段所支配肌肉的抽动、肌颤、无力等.椎管内肿瘤的首发症状为神经根性疼痛者占54%(以神经鞘瘤居多,占神经根性疼痛者的60.8%),表现为颈肩痛;夜间痛占35%.首发症状为神经传导束受压症者占45.9%,表现为受压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颈脊髓部分受压期 随着肿瘤的增大,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逐渐出现脊髓传导束受压症状,如脊髓丘脑束受压,可出现病变节段对侧以下的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后束受压,可出现深感觉减退;运动传导束受累,可产生同侧病变节段以下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麻痹.而脊髓半切综合征是椎管内髓外肿瘤的特异性症状,但多不典型.倪斌等报告137例椎管内肿瘤,病史中有上行性麻痹者102例,髓外肿瘤占74例;下行性麻痹者10例,髓内肿瘤占8例;脊髓半侧损伤综合征4例.
颈脊髓完全受压期 病变的发展使脊髓实质出现横贯性损害,脊髓的病理改变也逐渐变为不可逆的.病变以下出现肢体运动、感觉丧失,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此时已属截瘫晚期.
诊断
颈椎管内原发性肿瘤并不罕见,但是由于肿瘤性质及部位多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近10年来,新型非离子碘水溶性造影剂的出现,ct和 mri的应用,使椎管内肿瘤部位主要依赖于脊髓造影、ct扫描或mri等辅助检查.尤其是准确地鉴别髓内肿瘤与髓外肿瘤,更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手段.倪斌等报告137例椎管内肿瘤无完全截瘫病例,从起病到诊断明确时间比过去明显缩短,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任何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代替临床常规检查,全面了解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定位,对于脊髓肿瘤与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鉴别,对于影像学检查部位确定与图像信息的解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掌握影像学检查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用,并紧密结构临床,才能使脊髓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更加准确.中国医学健康网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有无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熟悉其早期临床表现,在脊髓未受到严重压迫以前即作出诊断并给以及时的相应的治疗,这样才有较大的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椎管内肿瘤基本的临床表现是节段性神经症状和受压平面以下脊髓压迫症状.早期症状中以神经根痛最为常见,其次是运动障碍,如肢体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等以及感觉障碍.脑脊液的动力学改变和蛋白含量增高是椎管内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当怀疑为椎管同肿瘤时,应尽早做奎肯试验及脑脊液检查.
高位颈脊髓髓外压迫性疾病的首发症状为指尖麻木,并由一指传多指,从远端向近端发展.此外,还有颈部疼痛伴双上肢远端麻木,继而出现肢体无力及胸或腰部束带感.故对颈肩腰背痛患者应常规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注意步态,如有肢体感觉、运动、反向改变时,应考虑椎管内肿瘤的可能,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
椎管内肿瘤在髓内还是在髓外
1.髓内肿瘤:常见临床病理类型为神经胶质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神经根痛较少见;其感觉改变以病变节段最明显,并由上向下发展,呈节段型分布,有感觉分离现象;可有下运动神经元症状,肌肉萎缩;锥体束征出现晚且不明显,脊髓半切综合征少见或不明显;椎管梗阻出现较晚或不明显,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不明显,放出脑脊液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脊突叩痛少见,脊柱骨质改变较少见.
2.髓外肿瘤:常见临床病理类型为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神经根痛较常见,且具有定位诊断的价值;感觉改变以下肢远端感觉改变明显,且由下往上发展,无感觉分离现象;锥体束征出现较早且显著,下运动神经元症状不明显,脊髓半切综合征明显多见;椎管硬阻出现较早或明显,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放出脑脊液后由于髓外肿瘤下移而症状加重;脊突叩痛多见,尤以硬膜外肿瘤明显,脊柱骨质改变较多见.
肿瘤所在颈椎节段的定位诊断
脊髓受压平面的定位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1.脊髓受肿瘤压迫部位所支配的区域出现根性疼痛或根性分布的感觉减退.
2.感觉障碍所在的平面在脊髓完全受压期诊断脊髓压迫平面应当没有困难,但是已经太迟了.许多作者指出,神经根痛既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又对早期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神经根受压破坏后,造成局部性节段感觉缺失.脊髓丘脑束受压后,由于它在脊髓内呈层状排列,髓外肿瘤早期的感觉缺失平面并不真正指示肿瘤所在节段.如果神经根痛与脊髓丘脑束症状同时存在,而且两者平面不一致时,神经根痛有更肯定的定位价值.
3.肿瘤压迫区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迟缓性瘫痪.在运动系统中,肿瘤压迫及刺激脊髓灰质前角或者脊神经的前根,引起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这在在颈膨大区更明显,具有较高的定位价值.
4.与肿瘤所在节段有关的反射消失.由于肿瘤所在平面的脊髓和脊神经根受压,使反射弧中断而致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是在此平面以下则会出现深反射增强、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或伴有病理性反射.
5.植物神经功能改变.肿瘤平面以下可无汗或少汗,但其定位不如感觉平面可靠.且对颈脊髓肿瘤意义不大.

1.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感染存在时,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可显著增高.
(2)腰椎穿刺腰穿后测压及动力试验常有不同程度的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绝大多数增高.梗阻越完全梗阻部位越低,蛋白含量越高;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的蛋白定量较其他肿瘤高脑脊液的细胞数一般正常,有上皮样囊肿或皮样囊肿继发感染者白细胞数可增高,如穿刺恰好刺入腰骶段肿瘤内,可无脑脊液流出皮样或上皮样囊肿腰穿可抽出"豆腐渣"样物.
2.辅助检查
(1)脊柱x线平片由于先天性肿瘤的长期压迫使椎弓根变扁及椎管变宽椎体后缘出现凹陷压迹.
(2)ct检查椎体的肿瘤(如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性肉芽肿脊索瘤等)多见椎体塌陷、骨质广泛性破坏,出现低密度病变区周围可见高密度成骨反应或钙化;多有椎体膨胀和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影,向椎管内发展时可见脊髓的受压移位.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等)多见,脊髓的局限性增粗胀大伴有脊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间隙的变窄肿瘤密度均一,多为低或等密度少数为高密度肿瘤与正常脊髓界限不清,可增强或不增强.髓外硬膜下肿瘤可因不同肿瘤的类型表现各异神经纤维瘤多呈等或稍高密度,有囊变和钙化,中等均一强化可因肿瘤的椎管外生长导致椎管或椎间孔的扩大,多见椎管内外相连的"哑铃"型肿块影;脊膜瘤多为高密度,明显均一强化;脂肪瘤多呈分叶状低密度肿块不强化;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多位于颈胸髓的腹侧边界规则清楚呈囊性信号不强化或仅包膜轻度强化.
(3)mri检查脊髓的mri矢状位成像可不受脊椎生理弯曲的影响,充分连续的显示脊髓的全长及椎管前后缘的关系更好的确定病变的解剖界限;冠状位可观察脊髓两侧的神经根和脊髓的形状,以鉴别髓内髓外病变及其范围;而且mri对脊髓内病变的信号特征显示也优于ct是椎管内病变的首选检查措施.

颈椎病 椎管内肿瘤需与脊髓型颈椎病相鉴别,临床上主要依据年龄特点,临床表现以及x线片或ct扫描区分两得.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发生了退行性改变并失去了弹性的椎间盘突向椎管内,或由于锥体后方的骨刺、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甚至椎板增厚等原因,使脊髓受到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凡是中年以上,有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或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其症状时好时坏呈波小浪式进行性加重者,皆应怀疑为颈椎病.但是,最清晰、最明确的鉴别手段是mri检查,最可靠的鉴别诊断基于mri与临床表现相结合的综合分析.
高位颈脊髓髓外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的早期很难与颈椎病鉴别.单宏宽等报告7例高位颈脊髓髓外肿瘤,早期均被诊断为颈椎病,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治疗,自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4例x线片检查颈椎有退行性病变,与颈椎病极易混淆.其原因可能是神经鞘瘤生长缓慢,颈椎管相对较宽大,有一定的储备间隙.肿瘤常与1~2条神经根相连,早期常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当病变进一步发展时,才累及脊髓,出现肢体不全瘫,及胸腰部束带感,或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呼吸障碍.有时神经根刺激症状时好时坏,呈波浪式演进,而无进行性脊髓受压的表现.
颈椎管内肿瘤不同于颈椎病的鉴别点:
1.颈椎斜位平片椎间孔扩大或椎板骨质变薄,可支持髓外神经鞘瘤的诊断;
2.颈脊髓椎管造影,尤其是经小脑延髓池注药造影容易确诊;
3.颈脊髓的mri检查:矢状面常可见到边缘清楚的长t1及长t2加权信号,有明显的增强效应的肿瘤影.常伴有肿瘤中央长t1及长t2加权混杂信号,而轴位可见偏心形与新月形的肿瘤影并将脊髓挤到一侧.在t1加权像上,肿瘤的信号比脊髓弱;在t2加权像上,脊髓的信号略强于脊髓信号;
4.椎管内肿瘤患者脑脊液的蛋白定量大于2g/l.
脊髓蛛网膜炎 发生于颈椎者较少见常有感染及外伤史,症状呈波动性,多样性且不规则,脊髓造影呈典型的斑片状分布.
脊柱结核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容易区分两者.
脊髓空洞症 发病徐缓.常见于20~30岁成人的下颈段和上胸段.一侧或双侧的多数节段有感觉分离现象及下运动神经无瘫痪,无椎管梗阻现象.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并与髓内肿瘤相鉴别.

症状轻或自发性缓解的患者可以保守治疗,并予反复、多次体检和mri复查(注意:有复发和脊髓损伤出血的危险).但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切除肿瘤,由于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以良性居中,约3/4病例可以手术切除治愈.因此,对椎管内肿瘤应力争手术切除,即使不能完整切除,也应行部份或大块切除,以减轻或缓解肿瘤对脊髓的压迫和损害.一旦明确诊断,应积极创造手术条件,不论脊髓受压程度的轻重,均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有风险,症状可反复.手术风险依其所处功能位置而不同,外生性者术后缺陷少.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术中脊髓诱发电位监护有助于减少神经并发症.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