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好发于下肢,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及长期卧床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所有人群

常见症状:肿胀、疼痛、索状物、湿疹、溃疡
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1.血液检查
可有d-二聚体升高,表明有血栓形成而激发的继发性纤溶反应.可提示机体内有血栓形成.
2.超声多普勒
可准确判断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及血栓累及的范围.可作为首选的确诊性检查.
3.ct静脉造影和肺动脉造影
可明确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及肺动脉的情况.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方法.怀疑肺动脉栓塞时首选此方法.
4.静脉造影
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

1.下肢淋巴水肿 下肢淋巴水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淋巴水肿往往在出生后即有下肢水肿,继发性淋巴水肿主要因手术、感染、放射、寄生虫等损伤淋巴管后使淋巴回流受阻所致,因此可有相关的病史.淋巴水肿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足背部肿胀较明显,组织张力较静脉血栓引起的下肢肿胀小,皮温正常.中晚期淋巴水肿由于皮下组织纤维化,皮肤粗糙、变厚,组织变硬呈团块状,一般不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如色素沉着、溃疡等.
2.下肢局部血肿 下肢外伤后,局部如形成血肿,也表现为下肢肿胀,由于血肿的治疗与静脉血栓的治疗相反,因此需注意鉴别.血肿大多有外伤史,肿胀局限,极少累及整个下肢,伴有疼痛,后期皮肤可见瘀斑或皮肤泛黄,彩超检查有助于鉴别.
3.眼腓肠肌撕裂或其他骨骼肌损伤 这种损伤后的症状和体征与周围型下肢dvt类似.与下肢外伤有关,病人多在外伤或剧烈活动后发病.如果忽略外伤或剧烈活动史,常误诊为下肢dvt.
4.全身性疾病 下肢水肿可能由于不同系统的疾病引起,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液体过多、贫血、低蛋白血症、盆腔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引起的下肢水肿通常是双侧的,对称的,但无浅静脉怒张,也无皮肤颜色改变.

溶栓
关于溶栓的问题,一直在医学界存有争议.在我国,许多人听到“溶栓”这个很有诱惑的字眼,就抱有很大的期望.其实,“溶栓”两字更多的是指药物的机理而非必然的治疗结果.最新的国际accp血栓治疗指南里并没有推荐溶栓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其原因有三:一是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滞后,溶栓药物对机化的血栓无效;二是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很大,尤其是高龄病人可能发生致命性脑溢血;三是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溶栓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抗凝治疗.当然,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置管溶栓的开展是否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还在进一步的经验积累中.目前的临床结果来看,还是比较乐观.但要严格掌握指证.
抗凝
只要病人没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方面的问题,一般首选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作用在于防止血栓继续蔓延或形成新的血栓,给侧枝循环的开放缓解症状争取条件.

一、机械预防方法: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二、药物预防法: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右旋糖酐:1975年grubr认为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③增加血栓易溶性;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国内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深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