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疮疡

疮疡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为疮疡兴杂证两大类,疮疡 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历等.好发于夏秋季,四季皆可发病.此类病是中医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迅速,部分病情较重等特点,在面部可引起疔疮走黄(两医称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在手、足易引起伤筋损骨的严重后果.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科的中医.

无特定的人群

无传染性

疮疡发病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造成的特殊形态,或由于功能障碍产生的特殊体形,对诊断常有一定意义. 如颜面疔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突然伤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先兆.红丝疔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 蛇头疔溃后二周,仍形如蛇头,不见消煺,多是损骨;胸椎流痰的形如“鸡胸”、“驼背”;髋关节流痰因大小腿肌肉萎缩而形状如鹤膝;指关节流痰则指肿如蝉腹,骼窝流注每见患肢屈曲难伸.

【诊断】由于疮毒可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传里,或由里及表,或郁于经络,或扩入营血,或内攻脏腑,因此,疮疡既有局部症状,又可有全身症状,在诊断时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红、肿、热、痛、溃脓及功能障碍是疮疡共同的局部症状,但这砦症状并非一定全部出现,而是随所受病邪性质、病程长短、病变范围和病位的深浅而异.如火热阳邪致病,局部以红热见症;风寒痰浊致病,初期局部多不红不热,等到化火化热才见红热;病位浅,初期局部症状即可十分显著;病位深,里面虽有肿、热、痛,但皮色不变或仅见微红.轻症疮疡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严重的可发生疮毒内陷,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厥冷等症;病程长的还可出现气血虚损、脏腑不足的表现.在疮疡的发生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及功能障碍产生某些特殊形态,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患颜面疗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疮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征兆;红丝疔常有红丝一条或数条;胸椎流痰,形如鸡胸、驼背;髋关节流痰除两侧臀肌不对称外,甚至患肢短缩,髋部外凸;膝关节流痰大小腿肌肉萎缩后状如鹤膝;髂窝流注使患肢屈曲难伸.此外,辨别疮疡有无损伤骨骼和穿透内膜(即胸膜或腹膜)也很重要.疮疡损伤骨骼多在四肢,肿疡时见局部胖肿,皮面可有细小红丝或青筋暴露,触之骨骼可能增粗,多为损骨;溃疡时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脓出带臭,以纸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骨.疮疡透膜多在躯干,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扪之绵软,或有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溃疡时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在腹部有时可看到有粪便流出,多为透膜.

鉴别诊断
(一)疮疡与气血的关系 人身的气血是相辅而行的,是循经脉以内循环全身不息,它有内养脏腑、外营肌肤,具有维持生命,抵御外邪的作用.当气血循环作用被破坏,则气血运行失常,就形成局部的气血凝滞,阻于肌肉、或留于筋骨而发生疮疡,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由此可见,不论人体内部或外部气血凝滞,都可使人体发生疮疡;诸如痈、疽、疔、疖、流痰、流注、肿块等证的发生,都与气血凝滞的病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人体气血旺盛时,卫外能力强盛,肌肤外邪不易侵入,即使发为疮疡,也容易消散;如属脓肿,成脓期也易使毒势局限,破溃后也容易生肌敛口.但如气血虚弱者,卫外能力薄弱,肌肤就容易受各种外邪所侵袭,发生各类疮疡疾病.得病后气虚者阳气不能外达于表,局部抵抗能力低,毒势就不易局限,血虚者则难以濡养肌肉,溃后腐肉难脱,亦难以生肌敛口.
(二)疮疡与脏腑的关系 人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机体,疮疡疾病虽多数是发生于体表的某些局部,但与脏腑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发生各种疮疡疾病,如<灵枢•脉度>说:“六腑不和则留为痈”.<华氏中藏经>也提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者也,皆五脏六腑畜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这就明确地指出疮疡疾病虽生于外,而其根源却与脏腑有关.
一般还认为,疮疡病人脏腑所处的状况不同,疮疡病情的深浅也有所不同.例如属于六腑不和而产生的疮疡,多在浅表、多属阳证,病情较轻,较易治疗;如由于五脏已伤所表现的疮疡,病变多在筋骨或称为阴毒疮疡,多属阴证,比较难治.在治疗上,如是腑证疮疡,可攻可泻;但如是脏证疮疡,宜补宜温.把疮疡分为腑证和脏证是为了准确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的,但临证上腑证与脏证是互相影响和互相转变的;今天被认为是腑证疮疡,明天可能转变为脏证疮疡,故医者必须随时审察,在诊断治疗上随机应变.例如以痈疽为例,<灵枢•痈疽>就对腑证转为脏证给以描述.它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日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日疽”.由此可见,痈证病在初期,五脏未伤,属腑证,但如治疗失当,则热气下陷,内连五脏,则为脏证,成为疽证,则难治矣.因此治疗疮疡必须掌握脏腑、阴阳.在腑证、阳证阶段,宜设法勿令其内陷于脏,成为阴证;即使是已属脏证、阴证,也宜设法使其从脏转腑,从阴转阳,这是我们治疗疮疡疾病的一点经验.
(三)疮疡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与脏腑联系,外通四肢、百骸、五官飞九窍、皮肉、筋脉...等处,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个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不论何种致病因素引起人体的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都可发生疮疡.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上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可见局部经络阻塞,是疮疡病变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而身体经络那一部分有了阻塞,那一部分就容易发生疮疡,故有按经络部位诊断和治疗的,如人中疔、委中毒等.

以上所述,疮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是与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治疗中既要重视疮疡的局部病变,又要重视整体情况,分清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采取准确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的目的.
內治
初期─宜用消法,以祛邪為主.
中期─宜用托法,以扶正祛邪並重.
後期─宜用補法,以扶正為主.
外治
也依病程的发展,辨证施治.

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出各种养生方法都是为了保护和强壮正气为基本原则.坚持了这个原则,应能达到“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

提到预防保健就不得不提到养生,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是现代人提出的预防保健之意.祖国医学渊远流长,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养生的专门论述.<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因而具有以下特点:
(1)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认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2)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要“恬惔虚无”,“积精全神”,“精神内守”,从而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

好评医生-疮疡
更多
服务人次 62 好评率(90.0%)

擅长:身体好 全家好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KKK可饿了可怜来了

服务人次 9 好评率(--%)

擅长:5家好红色警戒

服务人次 2601 好评率(90.0%)

擅长:牙周炎、种牙

服务人次 48 好评率(90.0%)

擅长:牙髓坏死、龋齿、根尖周炎

相关文章-疮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