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epidural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

临床特点①多为头部一侧着力致伤,常有额部软组织肿胀,绝大多数有局部颅骨骨折;②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中间清醒期较为明显;③脑膜中动脉主干或静脉窦损伤者出血迅猛,继发性昏迷较早;脑膜前、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颅骨导血管出血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发性昏迷出现时间较晚.
1.幕上急性血肿
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率和呼吸缓慢等症状;血肿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肿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或有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病理性呼吸和去脑强直状态;少数可出现出血对侧瞳孔散大、同侧肢体瘫痪的“反体征”.
2.幕下血肿
常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颈项强直等表现,严重者呼吸、心跳突然停止.
3.慢性硬膜外血肿
主要为头痛、呕吐、眼底视乳头水肿,但意识障碍、偏瘫和失语等症状常不明显或较轻微.

1.颅骨x线平片
95%以上的硬膜外血肿伴有颅骨骨折,且绝大多数发生在着力部位;当骨折或骨折线通过脑膜中脉沟或静脉窦时多需考虑硬膜外血肿的可能.
2.头颅ct平扫+骨窗像
为首选检查方法,急性血肿为梭形或半月形高密度,ct值为40~100hu,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亚急性血肿为双凸镜以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二者均有同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像可见骨折线.
3.头颅mri(磁共振成像)
显示硬膜外血肿较ct优越,并能分辨低信号的硬脑膜,但在紧急情况下检查受限.

鉴别诊断需考虑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局限性脑水肿和弥漫性脑水肿等.
前两者暴力多较重,以顶枕和颞后部着力的对冲性脑损伤多见,伤后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中间清醒期不明确,ct和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后两者也多见于暴力较重的对冲伤部位,伤后昏迷时间多较长,脑血管造影见血管拉直、中线移位,ct见脑组织低密度影和散在的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脑室、脑池变小,一般对脱水和激素治疗有效.

治疗1.小的非功能区硬膜外血肿 病人清醒,无头痛及神经症状和体征,可予以观察.2.硬膜外血肿难以吸收,大多需要进行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清除血肿.血肿清除术一般多采用骨瓣开路,以彻底清除血肿和止血.脑膜中动脉主干损伤出血时,可电凝或缝扎,必要时填塞棘孔.血肿清除后在骨窗周围悬吊硬脑膜,防止术后再出血.常规切开硬脑膜探查有无硬膜下血肿.3.部分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老年病人,如存在严重的心血管或肝肾功能不良的合并症,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可局部麻醉钻孔引流.因为血肿大多已完全液化,引流彻底也可以收到明显疗效.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