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无特定人群

无传染性

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决定于贫血程度及其发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慢性贫血由于发病缓慢,人体通过调节能逐步适应而不出现症状.
1、症状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特殊表现 缺铁的特殊表现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欧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异常,称为plummer-vinsonpaterson-kelly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可能与环境及基因有关,吞咽困难是由于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处有黏膜网形成,偶可围绕管腔形成袖口样的结构,束缚着食管的开口,常需要手术破除这些网或扩张狭窄,单靠铁剂的补充无济于事.
贫血症状 缺铁的非贫血症状表现: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异食癖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
2、体征
久病者可有指甲皱缩,不光滑,反甲,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毛发干燥脱落,心动过速,心脏强烈搏动,心尖部或肺动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出现严重贫血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浮肿,约10%缺铁贫血患者脾脏轻度肿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铁纠正后可消失,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

1.血象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0.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小、中心浅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2.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核老浆幼”).
3.铁代谢
骨髓涂片用亚铁氰化钾(普鲁士兰反应)染色后,在骨髓小粒中无深蓝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在幼红细胞内铁小粒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少于0.15;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stfr(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浓度超过8mg/l.
4.红细胞内卟啉代谢
fep(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mmol/l(全血),zpp(锌原卟啉)>0.96mmol/l(全血),fep/hb(血红蛋白)>4.5mg/ghb.

诊断标准
1、血象 轻度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重度贫血为 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30%,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见,形态不规则,出现少数椭圆形,靶形和不规则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变成狭窄环 状,网织红细胞多数正常,急性失血时可暂时升高.
2、骨髓象 骨髓显示细胞增生活跃,主要为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发育不平衡.
3、血清铁 血清铁明显降低.
4、红细胞原卟啉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hb)男性 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7、血清铁小于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大于64.44 μgmol/l(360g/dl).
8、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9、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小于15%.
10、胞游离原卟啉(feb)大于0.9μmol/l(50g/dl).
11、血清铁蛋白(sf)小于14μg/l.
12、铁剂治疗有效.
13、慢性感染性贫血.
1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5、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16、地中海贫血.
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须有实验室证实,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3个阶段,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1、缺铁或称潜在缺铁 此时仅有体内储存铁的消耗,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2)血清铁蛋白<14μg/l.
(3)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指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但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减少尚不明显,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
(1)转铁蛋白饱和度<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µmol/l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依据是:①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铁剂治疗有效.
诊断评析:
(1)血清铁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缺铁的指标,应强调具备血清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 铁蛋白饱和度<15%,才能诊断为缺铁,单有血清铁降低,不能诊断为“缺铁”,因为不易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如慢性病贫血)相鉴别, 同样如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不能诊断为“缺铁”.
(2)过去认为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可染铁消失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放免法测定铁蛋白后,很少再用,因为骨髓铁染色法要求制 作条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结果不一致的影响,故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测定已代替骨髓铁染色法成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目前认为血清铁蛋白 1µg/l约等于100mg的铁贮存量.
(3)临床上不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与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合并存在:血清铁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响会有增高,对慢性疾病患者伴缺 铁时血清铁蛋白的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认为应大于60~140µg/l),对这类患者除仔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最好进一步测转铁蛋白受体(缺 铁时应该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5µg/ml细胞为缺铁).
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中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增加,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病贫血 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临床上不多见,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铁利用障碍,常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骨髓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增高.

1.去除病因
尽可能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
(1)口服药 如硫酸亚铁与饭同时服用,如胃肠道症状明显,可根据情况逐渐增加剂量,胃肠道症状会明显减轻.或口服富马酸铁等.
(2)注射铁剂 可给予注射铁治疗患者为:①口服铁不能耐受;②失血过快,用口服铁不能补偿;③溃疡性结肠炎或局限性结肠炎患者经口服铁治疗无效;④不能从胃肠道吸收铁剂者,如胃肠道手术患者.

采用铁质炊具,对预防缺铁性贫血有益处;对于婴儿、幼儿、青少年、孕妇应多食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对月经量过多的妇女和有慢性失血的病人更应多补充含铁高的食物;补充充足的蛋白质 积极正确地治疗原发病.
缺铁性贫血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是否能治疗.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对长期偏食和素食的人,要进行营养宣教,使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木耳、香菇、豆类及其制品,各种肉类、禽蛋类、动物肝脏等.

缺铁性贫血大多是可以预防的.
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适当补充铁剂.
2、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4、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
5、及时根治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相关文章-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