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中医称为肛痈,穿裆发,坐马痈,跨马痈,下马痈,上马痈,悬痈,臀痈,涌泉疽,脏毒,是肛门和直肠周围红、肿、热、痛后形成脓肿的总称.以发热恶寒,肛门部红肿、灼热、疼痛,化脓溃后易成肛瘘为主要表现.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
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至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可见周期性小腹疼痛虽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往往通过其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疼痛的程度进行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