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小儿最多见,约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30%~40%,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多发年龄为5~12岁.
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是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畸形.虽然各种治疗方法都有改进或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已明显减少,但仍不断发生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仍然较高,治疗时必须加以注意.

好发于5~12岁的儿童

无传染性

患者多见于儿童,有外伤史,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肘部骨性三角关系存在,表示未脱位,肘处于半屈位,肘窝饱满,且可在肘窝触到肱骨近折端,如因肿胀,疼痛重无法作仔细检查,应迅速拍x线正,侧位片以确定骨折及移位情况.
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单纯肱骨小头骨折,则在x线片上可以桡骨纵轴线不通过肱骨小头而确诊,在诊断中应注意桡动脉搏动及正中神经的功能.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对患者使用x线检查时,除正、侧位x线摄片外,尚应根据伤情拍摄特殊体位相,尚应酌情行体层片或ct检查.

诊断:
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1.外伤史 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 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并应特别注意有无血管损伤.
3.骨折类上臂短缩,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缩型.
4.影像学检查 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需与肘关节脱位鉴别,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肘关节可部分活动,肘后三角无变化,上臂短缩,前臂正常.
2.肘关节脱位:肘关节弹性固定,肘后三角有变化,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3.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

(一)治疗
本病的治疗需根据病情的不同给于相应的治疗:
1、青枝骨折
骨折端无移位,若前倾角消失,不需复位;前倾角增大,在臂丛麻醉或全麻下,轻柔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丛或全麻下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4~6周.手法复位的要点为:先纵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再侧方挤压纠正侧方移位,最后纠正前后移位.桡侧侧方移位不必完全纠正,尺侧侧方移位应矫枉过正,以避免发生肘内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固定于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于小于900屈曲位,以骨折稳定又不影响手部循环为度.若屈曲位影响循环,稍伸直后骨折又不稳定,可在电视Х线机透视下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适当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牵引治疗,消肿后再石膏固定.
3、牵引治疗
适用于骨折超过24~48h,软组织严重肿胀,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骨折不稳定.
4、开放复位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骨不连;骨折畸形连接或肘内、外翻畸形严重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5、骨折合并神经损伤
先复位固定骨折,观察1~3个月,若无恢复则行神经探查松解或修复术.
6、缺血性挛缩
关键是早期诊断和预防.对出现5“p”征者,首先复位骨折、解除压迫因素.仍无改善者,即应早期探查、修复血管,必要时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
(二)预后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过程中,血管、神经、骨髂并发症比较多,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一旦并发症发生或形成,需立即或后期手术治疗,尤其后期手术治疗,其效果很难满意.

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该病儿童多见,因患儿语言表达及认知能力差,常以啼哭表达疼痛及不适,不能配合治疗.因此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增加非痛苦性接触时间,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取得患儿信任.同时注意和患儿家长交流,向其讲解有关治疗和护理的必要性以及家长负性心理对患儿的影响,稳定家属情绪,以便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得到有效的配合.

日常预防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无有效预防措施,平日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是关键.
在防治方面最关键是要尽量早诊断,早处理;骨折复位后应密切观察肿胀疼痛以及末梢循环情况,如果发现远端血运障碍,及早手术;肘部肿胀明显时,切断肱二头肌腱膜减压;髁上骨折易采用克氏针交叉固定,减少手术创伤.

相关文章-肱骨髁上骨折